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显示电梯×楼主沙发板凳地板5楼登录注册
查看: 5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老华人眼中的新加坡华人社会:触目惊心!

[复制链接]

2042

主题

5

听众

1万

积分

一级上将★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军事干部 英勇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防服役章 50年以内老兵 正团职军官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6:38: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50 编辑

         来到新加坡两年了,一直想写一点关于新加坡的东西,只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尤其是看到一些网友辱骂新加坡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一下这个长悬海外的“华人孤岛”。2007年1月22日,就新加坡华人社会有关问题拜访一位受人敬重的前辈,以下是根据他的谈话整理的内容。由于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不方便提及他的名字,希望老人家谅解。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远不如中国的洞庭湖、太湖大,刚好能填满滇池。400多万人口中,76%是华人,15%是马来人,7%是印度人,2%左右为欧亚混血人种。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是除中国之外华人在国民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所以不能算国家。新加坡小而富,怎么富法呢?中国外汇储备1万亿美元,可是人口基数太大了,被13亿人一分,每个能合到多少?新加坡400万人,外汇储备达到1000亿美元,每人又合多少?但在东南亚,新加坡是处在马来人海洋包围中的一个华人孤岛。马来西亚有2000万人口,马来人占到70%多,华人只占27%,华人在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就这样,马来政府还要从印尼“进口”马来人,不管合法非法,只要是马来人,来到那里生活几年就给公民权。印尼有1亿人,华人只占少数,但华人什么样的遭遇,大家都知道。

  

  面对两个马来人为主的强邻,决定了新加坡对外政策非常微妙,公开讲的与做的不一样,非常小心,生怕被人说是第二中国。因为历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原因,中国被一些国家视为敌人,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特意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这些事情在中国也许只有少数高层人物才能理解,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这些。因为知道的人多了,可能会漏出去,引起两个邻国的猜忌。但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怎样,从中国的移民上就可以看出来。目前新加坡中国移民数目在移民局登记的是20万人,实际是合法不合法的加起来大约有40万。400多万人口的小国,中国移民就占了40万,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新加坡的华文报纸很不景气,《联合早报》只有20万份销量,主要是靠新移民。象我这样的受华文教育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没有新移民,那么华文报纸很难生存下去。

  

  新加坡的外交可以借用日本人发明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水鸟外交”,或称“水鸭外交”。你看那个水鸟或者鸭子,从表面看起来四平八稳,其实它的两只脚在水面下很紧张地在划着水呢。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就是这样,暗地里联系很多,但表面看不出什么,不张扬。

  

  新加坡的外交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影响很大,要看这两个国家的脸色行事。比如马来西亚就经常向新加坡借钱,如果不给就要埋怨“不够朋友”。新加坡综合国力差,它的海、陆、空兵力加起来不到5万,国土又小,根本没有什么战略纵深,飞机一起飞就出境。根本不用打,印尼把海路一封,新加坡就会饿死。

  

  新加坡要生存,只能利用两个邻国的矛盾。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想当东盟的老大,谁都不想看到新加坡被对方吞并,所以新加坡得以存在,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些事情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不可以公开讲。新加坡的老百姓对政治冷淡,是因为政府不要他们知道。

  

  但是新加坡并不是没有准备。北面有一条高速公路修得非常平坦,那就是针对马来西亚的,一旦打起仗来,机场被炸,公路就可以作临时机场供战斗机起降。对印尼,新加坡也有准备。新加坡的第一位军事总长是以色列人,就是要学习以色列的经验,把战场拉到敌国境内,新加坡的战略就是占领柔佛州,打烂了,损失是别人的,自己的坛坛罐罐可以保存。

  

  对新加坡外交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中国和日本。美国和日本的投资占新加坡外资的50%以上,如日本的石化、重工业,美国的炼油,都有重要地位。新加坡经济对两国依赖性很大。目前新加坡是亚洲美元中心。

  

  新加坡经济起飞的前25年一直绑在美国战车上,受美国影响很大。所以有人说美国打喷嚏,新加坡就会感冒;美国感冒,新加坡就会得肺炎;美国得肺炎,新加坡就是肺癌;美国得肺癌,新加坡就死掉了。

  

  中国改革开放前,新加坡大量的剩余资本没有出路。美国本身经济就非常强,去美国投资是开玩笑。日本不开放资本市场,它只想挣别人的钱,但不允许别人挣它的钱。中国改革开放后,新加坡政府鼓励到中国投资,降低自身经济对美日的依赖。但中国没有游戏规则,是在游戏中建立规则,比如中国的股票市场,简直没法说。中国的经济还有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裁判参加比赛,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别人还怎么比!

  

  新加坡人有一种合约崇拜,认为只要签了合约大家都会遵守,一切OK;但中国人不守约,经常设一些陷阱,玩文字游戏。签约后,中国人不想遵守,他会对新加坡人说:

  

  “我们已经签了约,已经是可以合作的朋友了,对不对?”

  

  “对。”

  

  “既然是朋友,就应该互相体谅,对不对?”

  

  新加坡人莫名其妙,但还是说:“对。”

  

  “那好,这份合约有些地方我们认为对我们不利,需要修改一下,请你体谅…”

  

  新加坡人彻底无言,没法与中国人做生意。但是,同样的情况,台湾人和香港人却如鱼得水。
       曾经有一个新加坡人担任酒店经理,接到电力部门的通知,说是晚上要停电。这个新加坡经理就抓紧时间安排有关事宜,准备蜡烛,每个房间都要检查一遍,尽量把对旅客的影响降到最小。但是到了晚上,满大街电灯都不亮了,却发现台湾人和香港人经营的酒店灯火通明。这位经理非常奇怪,打电话一问,那边就说了:“我和电力局某某人关系非常好,遇到这种事情当然要关照了……”而且很不理解,为什么新加坡经理不去疏通这些关系——跑江湖还要拜码头哪!

  
  可是新加坡人不敢做这些事,因为公家没有这方面的支出,个人掏腰包肯定不会干。所以就有人跑到政府那里诉苦了,当时李光耀还在任上,想出一个办法,既然不好与中国的地方政府打交道,那么我们可以出钱,在中国建一个特区,用新加坡的管理制度,新加坡人可以到那里去经营。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央政府协商,中央很支持,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来历。在选址方面曾经有过考虑,吴作栋是希望在山东半岛,威海、烟台一带,他认为山东人比较重信誉。后来考虑到上海人才济济,新加坡缺少的就是人才,所以希望离上海近一点。但上海地皮太贵,就选在苏州。离上海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比较近,还能利用上海的人材优势。但是苏州地方政府正在办一个苏州新区,把新加坡的这个苏州工业园看成是自己父亲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从心里有一种排斥感。后来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了,苏州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压低苏州新区的租金,让苏州工业园生存不下去。李光耀为此跑到北京告状,找过江泽民和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但最终没有解决。后来不得不将这个工业园交给苏州政府经营。这时候,苏州政府也不压价了,两边一样高,还埋怨新加坡人:“你们就不能有点耐心吗?两年不到就搞不下去了,你看我们这不挣钱了?”新加坡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咽。
  
  这件事情新加坡也要检讨。个别新加坡人对中国人有一种优越感,他们是受西方教育,不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可是身居高位。他们到中国去讲:“我们的工业园完全是新加坡的管理模式,除了没有新加坡的军队,一切都按新加坡的来做……”这不由得让中国人想起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刺伤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这些人的言行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也是造成苏州工业园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此新加坡特别强调政府官员要读中国近代史。
  
  对于华人文化,老一代华人很珍惜,新一代受西式教育影响,就有点洋化了。具体说,新加坡人分为三种,有点象橄榄,两头细,中间粗。第一种是受传统华文教育的,都是一些老人,属于不受保护的稀有品种;第二种是边缘人,他们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现在大多数年青人都属于这类人,他们既懂得华文,又懂得英文,具有优势;第三种是彻底洋化的,他们排斥中华文化,以自己的黄皮肤为耻,恨不得立即变为白色人种,这种人也是少数。
  
  新加坡政府不希望华人放弃自己的文化,力图保持华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早期因为地方小国力弱,不希望人口过度增加,所以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政策。华人比较听话,让生两个就只生两个,所以人口下降,这就导致政治危机。因为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分出来的,华人占多数才保证不会象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那样受到歧视。而华人的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新加坡的马来化。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认为孩子是神明赐予的天使,能生多少就生多少。但孩子多了,经济能力有限,很多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上学,任由他们在街头流浪,导致马来人犯罪率较高。
  
  政府对此非常头痛,一旦马来人煽动闹事,他会问:“看,住洋房别墅的是什么人?是华人!监狱里关的是什么人?马来人!为什么马来兄弟要受到这种歧视?”这就会引起民族矛盾,给马来西亚和印尼介入新加坡事务提供借口。后来李光耀想出一系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让马来人不要娶第二个老婆。这事要通过回教理事会,审查马来人的财产状况,如果证明他养不起那么多老婆,自然就不能批准。其次,是解决马来人的教育问题。在新加坡的马来人从小学到大学都不需要缴纳学费的,这样很多马来人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学。受的教育多了,就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和家庭,犯罪率也就降下来了。
  
  现在,年轻华人受到教育比较高,他们更加追求个人的享受,很多家庭不要生孩子。加上新加坡是英文教育,到一些西方国家工作比较方便,年轻人跑到国外去,导致新加坡社会老龄化加剧。政府开始鼓励华人多生,第一个、第二个孩子都有几千块奖励,生第三个孩子好像奖励3万新币,这些钱存在孩子的户头里,上学时作为教育基金。但华人还是不生。没办法了,只好从中国引进华人。
  
  政府考虑得挺好,让中国的孩子从小在新加坡读书,这样他们长大了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认同感、归属感。孩子小,需要有人照顾,就让妈妈跟着过来,在这边工作,同时照顾孩子。但政府没有想到,那些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少妇,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在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需要有人关怀的,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事多了就成了社会问题。
  
  新加坡人对新移民的态度如何?这要看什么行业。有些行业,比如建筑业,新加坡人自己不愿做,怕苦,中国人来做,工钱又低,新加坡人很高兴;在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行业,如报业,大家都是同事,相处得很好。我们前边说的“边缘人”并不排斥新移民。真正排斥新移民的是那些完全“洋化”的人,他们鄙视中华文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新移民抢了新加坡人饭碗的就是这种人。他们受西方教育,希望“全盘西化”。
  
  但是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标准的政府。它是有选择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伦理方面,又因守着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标准。老百姓不要管政治的事,政治交给精英人物来操心,你只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大选的时候呼吁老百姓要关心政治,别忘了投票给执政党。这是一种选择性的“关心”。所以说,新加坡政府还没有走出家长治的政治模式。
      应该说,李光耀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他是一种家长心态,把人民当成孩子,什么事都考虑到了。怕老百姓没钱养老,设立CPF基金,在经济好的时候,CPF缴纳达到25%+25%,即个人交25%,政府(公司)补贴25%,相当于增加了25%的工资,这些钱里近一半是养老金。年轻人找不到对象政府要着急,结婚不生孩子政府也要着急。父母什么事都管到了,这种环境培养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遇事不知所措。新加坡的现状就象飞禽公园,上面有一张大网,好鸟飞不出去,恶鸟飞不进来。新加坡政府的家长心态根深蒂固,对孩子的关爱是根深蒂固;同时也认为自己是父母,所以应该永远在台上——你见过谁换父母的?
  
  20多年前,新加坡曾发起过“讲华语运动”,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政府要关闭南洋大学,为避免引起社会震动,搞了这么一个“运动”。南洋大学当时是维护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政府要关掉它,很多人反对。政府说了:“我不是反对中华文化的呀,你看我不是在提倡讲华语吗?”后来又搞了一个新的“讲华语运动”,是要提醒华人的民族意识。以前华人的身份证都是英文的,没有华文。后来华人的身份证上都要求加上华文名字,提醒人们别忘了自己是华人,要保持华人政权。这里面是不是有中国崛起的原因,不好说,也许很小吧,因为没人这样讲。
  
  新加坡的几种语言中,英文第一,华文第二。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在压制华文。政府保留华人文化只是为了加强华人的认同感。有些人不懂华文,不懂中国历史,却主持苏州工业园的事情,所以处处碰壁。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在政府中占据高位,提倡华文就是跟他们过不去。
  
  当然,政府也不希望完全西化。在西方,政府是雇员,老百姓是BOSS,你政府做得不好老百姓就可以解雇你。但新加坡政府是根深蒂固的东方式思维,我是父母官呀,老百姓怎么可以换自己的父母呢?中国领导人也是这种心态,在这方面与李光耀有共同语言。儒家思想有三块:政治、哲学、伦理。新加坡只用了政治和伦理两块,选择性地使用,只用对自己有利的。
  
  应该说,新加坡的生活是非常乏味的。每天下班回家守卫电视机,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有什么好看的?当你的水平比它还要高的时候,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我是从不看新加坡的节目,只看看中央4台和凤凰卫视。
  
  新加坡的华人社团主要有这么几种关系构成的:血缘、地缘、业缘、神缘、人缘。以血缘关系构成社团本姓氏为主的,如韩氏会馆、刘氏会馆等。以地缘关系构成的团体是指会员的祖籍地,如海南会馆、新移民的天府同乡会等。血缘和地缘统称为宗乡团体。业缘是行业团体,如中华总商会。现在还可以加上神缘和人缘。神缘是指拜什么神的共同组成一个团体,比如新加坡有名的天后宫,是拜妈祖的共同出资建设的;观音庙是信佛的人兴建的。几个人共同信仰一个神,也可以在哪个地方设一个神坛,大家定时去拜拜。人缘就是各种校友会、俱乐部、联谊会,你从哪个学校毕业,不用申请,自动就会成为校友会的成员了。新加坡人往往同时入几个社团,参加各方活动;也有的一个不入,自娱自乐。
  
  新加坡华文报纸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因为多数华人华文很差,象《联合早报》这样的报纸对他们来说就程度很深了,看不懂。而且政府对华文报纸控制很严格,使其成为政府的喉舌,缺少监督政府的作用,这使得它们在与英文报纸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但华文报纸在忧中不会绝望,因为有新移民支持,还可以生存下去。目前《联合早报》发行量在20万份左右,主要用户是新移民。
  
  新加坡的子女与老人关系淡漠,根本原因是教育。西方认为父母养孩子是天经地义,但孩子养父母是不应该的。新加坡人受西方教育影响,自然也会这样了。另一个原因是政策方面。以前房屋比较小,一家人挤在一起,孩子长大了,挣钱了,政府补贴钱买大房子,就搬出去住,把老人留在家里。平时忙自己的事情,只在周末来看一下。他觉得回来是客人哪,老两口招待自己是应该的,吃完饭抹抹嘴走人了,也不管老人收拾家务是不是很辛苦。人类的进步,物质的提升是以精神的倒退为代价的。
  
  新加坡华人的民间信仰很多,这种信仰有浓厚的实用主义。比如有些人家里供奉着观音、财神、大伯公,也不管这些神不是一个系统的,是不是会发生冲突,是神就拜,典型的“多神论”。象孙悟空只是神话小说里的人物,华人也把它列入崇拜的范围。四马路的观音庙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经常来这里拜拜。那附近还有一座印度庙,一些华人从观音庙出来又去印度庙拜拜。他们的想法是多拜一个神多一重保护,也不管这些神会不会责怪他心不诚,或者遇到灾难的时候,神们是不是会发扬谦虚礼让精神客套一番--等客套完了,这人也许已经翘辫子了。所以说,华人的这信仰并不是真正的信仰,也不是宗教,应该归入迷信里面。
  
  新加坡的中元节最热闹,甚至超过春节和仲秋节,长达一个月。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中元节都没有这么隆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同乡聚会。新加坡政府建设组屋,原来同村的人被分配到不同的组屋,借中元节聚聚。二是政府因势利导,借中元聚会搞募捐、义卖,开展慈善事业、公益事业,这使得中元节非常热闹。中元节是新加坡俗文化的大展示,许多社区都搭起台子,居民自娱自乐,唱福建歌,跳民间舞,演地方戏,有时还讲一些黄段子,没有多少艺术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干,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4

主题

28

听众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超级爱心大使

沙发
发表于 2013-7-1 18:23:24 |只看该作者
中肯 精辟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

听众

4761

积分

上将★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学雷锋金质奖

板凳
发表于 2013-7-1 22:56: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50 编辑

收藏下来!有时间细细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42

主题

5

听众

1万

积分

一级上将★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军事干部 英勇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防服役章 50年以内老兵 正团职军官

地板
发表于 2013-7-9 12:33: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50 编辑

中肯 精辟[/quote]
谢谢!

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干,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42

主题

5

听众

1万

积分

一级上将★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军事干部 英勇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防服役章 50年以内老兵 正团职军官

5#
发表于 2013-7-9 12:35: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50 编辑

收藏下来!有时间细细看![/quote]
有必要,这很好。

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干,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