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6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忠魂热血何以慰:对越自卫反击战退役老兵

[复制链接]

1954

主题

28

听众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超级爱心大使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2:2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忠魂热血何以慰:对越自卫反击战退役老兵


15年前,一曲《血染的风采》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出了祖国人民对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的敬仰之情;29年前,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热播城乡,梁三喜、靳开来等银幕形象家喻户晓,影响了那个年代的人们。

虽然当年的战火早已湮灭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之中,但人们对那场战争并没有忘记,对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仍深深怀念。近日,笔者通过采访当年的安徽宿松籍退役老兵,聆听到了有关烈士的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回忆:血染的风采

为捍卫主权,惩治侵略者,1979年2月17日,我国向世界正式宣告将与越南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当时,安徽宿松籍500多名现役军人参加了这场战争。

现年53岁的退伍老兵张谊向我们回忆起战友吴国庆、江新华牺牲时的情景。1979年2月16日,战士吴国庆、江新华、陈宗保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39师115团一营开赴到中越边境,并进入冲击出发阵地云南河口。17日战斗打响,115团作为攻占215高地的一支主要力量深入敌军腹地。19日下午,进攻215高地的战斗打响。敌军为防御我军,专门修建了标定梯层次区域防御工事,并投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

面对敌方梯层次防御工事优势,我军进攻受阻。为突破敌军防线,我军采取轮番上阵的打法,与敌军打起了消耗战。2月20日8时,轮到一营三连进攻;战士们个个置生死而不顾,冒着猛烈的炮火和密集的子弹,向敌方阵地发起猛攻,冲进敌军阵地的江新华不幸中弹牺牲,时年19岁。打到下午3时许,吴国庆为掩护战友,被敌方打过来的炮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时年20岁。陈宗保在此次战斗中,左腿被子弹射穿3个窟窿。

退役老兵张仁刚向我们回忆,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38师112团于1979年2月17日开赴攻打369高地的前线。25日下午,接到参战命令后,团里的每个战士都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纷纷写下遗书。2月26日8时,攻打369高地的战斗打响,张仁刚所在的八连担任主攻。当时,天气非常炎热,敌方投入一个师的兵力,我方仅投入一个营的兵力;兵力上的悬殊,以及敌方工事的坚固,战斗打得非常艰苦,从2月17日一直打到3月5日,我军才攻下敌军控制的369高地。27天里,张仁刚和战友们没有睡过一次囫囵觉,饿了吃压缩饼干,饼干吃完了,就刨地里的红薯藤吃;渴了,就喝从猫耳洞壁沿上滴落下的泉水;泉水不够,就喝战地水沟里混杂着马尿、人血的污水。

直到战争结束,宿松籍战士江新华、吴国庆、王美生、杨炳炎、李洁华、周高义、高荣发、熊泉水和石雪李等9人在战斗中牺牲、34人不同程度负伤。这些战士伤亡时,年龄最大的不过24岁,最小的才17岁。

目睹:难言的心痛

江新华、吴国庆、王美生、杨炳炎、李洁华、周高义、高荣发、熊泉水和石雪李9人牺牲后,江新华、吴国庆、王美生、杨炳炎、李洁华被安葬在云南屏边县水冲子烈士陵园,周高义、高荣发、熊泉水和石雪李被安葬在广西防城区防城城北烈士陵园。

9位烈士的家都在宿松县农村,家境都不好。从他们安葬在外地的那一天起,他们的父母就一直盼着去数千公里的南疆看望他们。至今,仍有3位烈士的家属因种种原因未了却心愿。

据了解,烈士熊泉水、高荣发的父母都早年去世。高荣发的母亲在弥留之际,拉着小儿子的手说:“儿啊!你哥牺牲后,我和你爹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到你哥的坟前祭奠……因为没有钱……一直拖到现在,你爹走时也念叨这个事情,我走后,希望你帮我和你爹完成这个心愿……”。

烈士周高义的父亲周水德在10年前去世,生前因为家里穷,一直没能去广西给儿子上坟;母亲董兰英,90高龄,双目失明,身体状况不好,从去年5月就卧床不起。

12月28日,笔者亲自赶赴二郎镇铜铃村蜈地组,看望了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老人睡的床是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单薄的被褥下面铺的是一层厚厚的稻草。老人一直同小儿子周高明住在一起,4间瓦房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里除停放在门口的一辆旧摩托车外,就没有更值钱的物品了。周高义的遗像、革命烈士证明书整齐地摆放在堂屋的中央。

陪同的村干部介绍,老人所在村子共有11户居民,如今只有老人的住宅没有搬迁,其他的居民都搬到公路边盖上了楼房。

“现在家里的条件也好了,国家的政策也好了,家里拿得出钱到广西给哥扫墓,可母亲的身体条件却跟不上,她的眼睛看不见,双脚不能行走。”周高义的弟弟周高明说。

笔者从宿松民政部门获悉,国家民政部于2010年3月24日出台了《关于做好烈士亲属祭扫接待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烈士亲属祭扫烈士墓,分有组织祭扫和自行祭扫两种形式;组织祭扫的,由烈属户口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每三年一次,限三人以内,差旅费由负责组织的民政部门负责,烈士安葬地民政部门负责提供食宿及当地交通工具;自行祭扫的,由烈士安葬地民政部门接待,负责食宿费用,并酌情给予适当补助。

现年54岁的宿松县孚玉镇居民占多平,也是一名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在一次战斗中,落下了脑部残疾的后遗症。当时,在部队没被发现,因此也没被评残。退伍后,因无一技之长,靠在县城拉板车赚钱糊口。婚后,妻子因不堪家境贫困,抛下他和一双儿女而去。为将一双儿女培养成人,15年里,他经常靠卖血换钱贴补家用。

退伍军人张小爱,退伍后被安置在宿松县煤炭公司上班。1996年下岗后,患上了肾病,因无钱医治,不久离开了人世。

退伍军人陈宗宝在攻打215高地的战斗中,左腿被子弹打穿三个窟窿。1981年退伍后,被安置在县五交化公司工作。1998年,他和妻子双双下岗。下岗后,他没有因为自己当年参战负伤的事情,向政府伸手,而是默默承受生活的压力。如今,年过50的他,仍靠帮人家打工维持生活。

“当年,宿松籍参战的500多名现役军人,有9人在部队牺牲,有70人回到地方后因疾病或意外死亡。”退伍老兵董松明说。

心愿:永远的丰碑

“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怎么好,但我们与牺牲的烈士比起来要幸运多了,他们中有的人未满19岁就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大部分人没有留下后代,他们中有很多人的名字被人遗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那些同生死共患难退役到地方的战友”。退伍老兵董松明说。

33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的热血青年,都已年过半百。退役回乡的老兵都深深怀念血洒西南边疆的战友。

2009年,为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30周年,宿松县原115团退役老兵自发组织起来,凑钱自费前往云南屏边县水冲子烈士陵园祭奠长眠在那里的战友。站在烈士墓前,战友们个个老泪纵横、感慨唏嘘,深切缅怀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祝愿他们安息!

2012年,宿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的老兵们了却两个心愿,这两个心愿藏在他们心底已20多年了。

2012年4月,宿松县民政局首次组织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家属赴广西、云南两地祭扫烈士墓,李洁华烈士的家属是其中之一。

李洁华的父母都年过八旬,这是两位老人33年来,第一次上云南为儿子祭扫。

“我这是第一次给儿子祭扫,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给儿子祭扫,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害怕坐车,坐上车就头晕……”提起儿子,李洁华的母亲眼角泛起了泪水。

2012年4月2日,退伍老兵商请宿松民政部门同意,在该县烈士陵园树立了一块高2米、宽1.2米的烈士纪念碑,石碑上镌刻“热血染疆土、忠魂守边关”十个烫金大字。

一位退伍老兵向笔者透露:这块石碑是退伍老兵和政府共同出资修建的。

树立纪念碑后,烈士的亲属可以就近祭奠英烈,至少避免长途心灵之痛和颠簸之苦。

对于这一批参战的老兵,无论死,无论伤,无论贫困,以及他们的亲人,我们都不能忘记,这才算我们对于他们迟到的抚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