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在翻阅我的旧照片时,看到四张当年我的学生钱刚的照片,他那一笑俩酒窝、并不乏文人加侠士的气质依旧活生生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971年春节之后,我开始了蚌埠二中的执教生涯。钱刚是我所带的第一届初中7班的一位学生。从学籍表上得知,他的父亲钱庭松是从空军部队转业的,在市文化局工作;他的母亲也在文化系统。他们都是我父母的熟人。钱刚个子不高,身子骨挺结实。两颊有着深深的酒窝,爱笑。年龄不大,却显得较为稳重,在同学中亲和力较强,对班级体的公益事情也很热心,从年级组长到任课教师们都很喜欢他。那个时代是个不幸的时代——不是大批判,就是到工厂、农村去劳动。好在学校依旧见缝插针地进行人生观和文化课的教育,政治局势并不能完全完全左右教师的传统的教育使命感和良知。钱刚好学,那时候学校晚上不上晚自习,但我清楚的记得,钱刚和几位交好的同学经常相约到教室,点着蜡烛看书学习。钱钢的知识面较广,这与他喜欢看许多课外读物是分不开的。他也经常从我这儿借一些我珍藏的历史、文学类书籍看。
1974年春节后,我参加了市五七办公室的下放知识青年带队工作,在定远县干了一年半的时间,钱刚也升入了高中。每次我回到市里办事时,钱刚都会闻讯赶到我在学校的单身宿舍,和我促膝聊天。
1976年的春天,钱刚高中毕业后,和所有那个时代的莘莘学子一样,只有一条路——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下放的地点离蚌埠不远,就是现在蚌埠市的管辖县——固镇。因此,他星期天经常会回蚌,一回蚌就一定到我这儿来坐坐,和我谈他的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临走时也不忘借几本书。1978年的一天,钱刚穿着一身暂新的军装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他报名入伍了。他觉得这样做一来可以摆脱在农村的单调而又枯燥的生活,二来到部队去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将来也想找机会进军校学习,因为他对军事科学也很有兴趣。我十分赞成他的选择,勉励了他一番。临行,他用带来的海鸥相机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
![]()
钱刚参军后,还经常给我来信,谈到他在部队的生活、自己的进步情况。有一次还随信寄来一张驻军上海崇明时在上海的繁华闹市的留影。再后来有一段时间没见他来信。根据当时的形势,我估摸钱刚说不定也前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去了。果不其然,钱刚又来信了,不过,他在信中说了句悄悄话,忍不住,还要给你写信,因为现在情况紧急,写信是违反纪律的。信中说道,他现在就在云南的中越边界麻栗坡一带,经常穿着当地少数民族的衣服化妆到边界执行侦察任务。不久又来信说,他当上了班长,并被部队派到云南南宁的一所军校进行培训。部队领导很看重他,想让他留校。但他觉得只有战场上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军人。我明白,他肯定会这样选择的,这太符合钱刚的性格了。随信他又寄来了一张在云南中越边界的界河边的留影。
![]()
![]()
清楚的记得,那是198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学生陶生光突然来告诉我:钱刚牺牲了!如同晴天霹雳,噩耗把我彻底震惊了!我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后来陶生光又说,钱刚的父亲已经到云南烈士陵园钱刚的墓前祭奠过,并一再要求,在部队首长的陪同下到钱刚牺牲的地方去看看。这使我不得不相信钱刚牺牲的事实。我立即就让陶生光和我一起到钱家探望。
在钱刚家中我们见到了还沉浸在丧子之痛的他的父母。钱刚的父亲向我详细的叙述了钱刚牺牲的经过。他说:钱刚牺牲的太可惜了。主要是他带领着一位缺乏经验的年轻的军队干部到边界另一侧进行侦查。侦查途中遇到了越军埋设的地雷,那位年轻干部处置不当,导致了钱刚触雷。紧接着就让战士背起钱刚往回撤,却又没能首先给钱刚进行简单的包扎,直至回到驻地时,钱刚因失血过多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钱刚的母亲则取出儿子生前所拍的许多照片,一边流着泪,一边看,一边摸索着儿子的那些照片。它哽咽着说:吴老师啊,钱刚对你的感情深啊,在家里总是谈到他和你的亲密关系。可是,你的学生却再也见不到你了……说得我也陪着她掉了许多泪。
钱刚走了已经32年了,可是他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不仅如此,应该把他的形象、事迹写出来,还要把他的照片、简历陈列到学校的校史馆中,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了解他、记住他。
钱刚烈士简介
钱 刚 男,1957年出生,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75年高中毕业于蚌埠二中后于1976年初下放固镇。1978年3月入伍。入伍不久,由于他能刻苦学习、刻苦训练、头脑灵活,很快就被提拔为35557部队侦查班长,中共党员,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3月20日在中越边境执行侦查任务中光荣牺牲,为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献出了他23岁的年轻的生命。现遗体安葬在云南省富宁县烈士陵园。钱刚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牺牲的9名蚌埠籍烈士之一。 网上下载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的蚌埠籍烈士部分名单:
网上下载云南富宁烈士陵园 (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