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显示电梯×楼主沙发板凳登录注册
查看: 5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红军惟一女将领文革中坠楼身亡内幕

[复制链接]

185

主题

0

听众

2978

积分

上将★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防服役章 40年以内老兵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17:43: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9:11 编辑

 1966年的初夏,上海。  天气有些沉闷,仿佛快下雨的样子。身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正在纺织机械厂领导着搞“四清”,突然接到部党组的紧急通知,要她立刻返京。凭以往的经验,她预料到北京方面一定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临行前,她召集机械厂领导开了一个会议,对“四清”工作做了一些安排,便匆匆上了火车。
  当时国内的形势是这样的,党中央的工作暂由刘少奇主持,毛泽东一路去视察江南。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成为公开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员令,国内的局势一下子就有些乱起来。为稳住局面,集中对“文化大革命”的组织领导,刘少奇在中央主持召开了有关会议,在邓小平等人的倡议支持下,决定还是采取由上到下派驻工作组的办法,这是党的一贯做法,多次都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
  纺织工业部党组遵照中央的指示,决定还是委派党组副书记张琴秋带领工作组,深入到该部下属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去。张琴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从上海召回北京的。纺织工业部党组认为,北京科研所情况比较复杂,知识分子成堆,问题也相对比较棘手,张琴秋是纺织工业部的老领导,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又一直分管生产和技术工作,对知识分子熟悉了解,由她带领工作组下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就这样,张琴秋来到了纺织部所属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正在工作组的工作越来越顺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形势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刘少奇被莫名其妙地从党内“揪”了出来,成为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广大群众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上街游行,义愤填膺。顺理成章,刘少奇所派工作组的做法突然间就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科研所里一下子沸腾了,有人公开提出让工作组滚出去。张琴秋毫无精神准备,一夜之间又不由分说地被推到了无产阶级对立面。
  群众运动汹涌澎湃。根本来不及思考,张琴秋的家就被抄了,而且抄了不止一次。一拨一拨的造反派气势汹汹地来到她家,那阵势,像要挖地三尺。现金和存折拿走了,一共一万多元。衣物、家具、一些日用品也被搬了出去,还有书籍、日记、工作笔记及私人信件。
  她任由造反派们当着她的面把家翻腾得乱七八糟,对拿走的现金、存折及衣物都表现得很漠然。然而,当造反派又试图把一些资料也像其他东西一样搬走的时候,张琴秋却挺身而出了,横住身子挡在造反派面前。声音不高,语气却强硬:这些东西你们不能动!
  全国解放后,中央军委专门成立了以徐向前元帅为主任委员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张琴秋是指定的委员会成员。这些年,她努力回忆、搜集和整理了这些资料,她觉得这件事情她应该做,有责任尽可能地把红四方面军的真实资料留下来。在她看来,红四方面军的历史无疑也是党史和军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还没有交给中央军委之前,任何人都无权处置。可造反派们不那么想,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天王老子,他们行将主宰天下,难道还有什么东西能逃脱得了他们的掌心?张琴秋据理力争,拿出了威严,说道,这牵涉军事秘密,不是谁想看就能看、谁想拿走就能拿得走的!
  一个造反派头头冷笑了一声,说,你别拿着鸡毛当令箭。红四方面军又怎么啦,不就是张国焘的队伍嘛!那这些玩意儿就是你们的变天账、黑材料。你霸住这些东西想干什么?是不是还想替张国焘翻案?!
  张琴秋无意与他们纠缠,但她却不容许任何人从这里把材料拿走,这令造反派们十分气恼。还是那个小头头说,你难道还以为这会成为你的光荣吗?这是历史罪恶!谁不知道红四方面军是和中央红军唱对台戏的,张国焘就曾分裂红军另立中央,落下个遗臭万年的下场,你张琴秋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们还得要好好查一查呢。
  张琴秋跟他们有理说不清,也不想多费口舌争辩什么。而造反派急于快刀斩乱麻,好去向他们的上司报功。张琴秋被强行推到了一边,眼看着有可能保护不了这些材料的时候,她不得不向周总理办公室发出了求救信号,她诚恳地说,搞“文化大革命”,我没有意见,抄我的家,我也可以忍受,但红四方面军的材料,坚决不能外泄!在战史没有写成之前,我必须向中央军委负责,向徐向前元帅负责!总理办公室过问了这件事。造反派不得已,答应在三天之内将材料送交国务院。
  可三天72小时,不仅足够把这些材料翻检一遍,造反派还别有用心地做了一些断章取义的摘录。当时的中央,除了国务院,还有一个“文革”小组,造反派在把材料交给国务院的同时,又把摘录的那一部分送给了“文革”小组。这些情况,张琴秋并不知晓,但她却感觉到了,“文革”小组分明是造反派的后盾,这个小组显然已将自己凌驾于国务院之上了。
  没过几天,在中共中央某个机关大院里,果然出现了一张揭发批判张琴秋政治历史问题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很快就被转抄到了纺织工业部及该部驻京直属单位,赫然的大字再加上猩红的渲染,张琴秋的历史仿佛就被掀开了一角。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掀开了纺织工业部阶级斗争的盖子。别看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多年,但对她的历史,人们并不清楚,刺目的大字报使许多人都大吃一惊,别看张部长这个个头儿不高、其貌不扬的老太婆,居然还会骑马、打仗,而且还带过兵!
  确实,张琴秋普普通通的外表一直遮盖着她大半生的传奇经历,人们更不曾想到,就是这个不起眼儿的老太婆,在几十年的革命风雨中,曾先后在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张国焘、毛泽东及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与党内著名人物博古、朱德、周恩来、徐向前他们都有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接触,她自己也曾驰骋疆场,赫赫有名,是革命队伍中屈指可数的女将领。1968年4月,张琴秋照例买了一张月票,而这张月票只用了三天。到第四天,也就是4月4日,张琴秋就被实行“监护”,实际上就是被关押起来,不允许回家了,于是这张几乎还是崭新的月票,后来就被陈列在张琴秋的家乡——桐乡县烈士纪念馆里。
  张琴秋的案子属于重案,要案,中央为此也成立了一个专案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中央都是挂了号的,并且一直受到一些人的高度重视。这些人对张琴秋的嫉恨由来已久,早在西路军溃败、张琴秋被俘后几经辗转回到延安,这些人就主张不能便宜了张琴秋,得好好给她补补课。有人当时就发话,就算别人可以宽容,对这个张琴秋却不能不整。张琴秋在延安有一度曾受到粗暴的对待,陷入一片围攻讨伐之中。虽然党组织后来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但一遇风吹草动,这些人就又会跳将出来,重新数落张琴秋的历史,再次抠开她的伤疤,眼前这场“文化大革命”,这些人是不会忘了张琴秋的。中央关于张琴秋的问题就是在康生等人的直接授意下立案的,现在又进一步示意要稳、准、狠地打击阶级敌人,要求纺织工业部立即对张琴秋实行全天候“监护”。于是,纺织工业部351号办公室就成了张琴秋的临时监护所,张琴秋被囚禁在里面,日夜有人值班轮流看守。
  张琴秋要说清楚的问题:(1)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2)如何追随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3)被马步芳俘虏后的真相。那么多人都牺牲了,特别是年轻的女战士,你怎么就能逃脱出来?(4)怎么样推行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成为他在纺织工业部的得力干将。你与刘少奇到底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张琴秋已经交待过许多次,口头的,书面的,这个过程等于是连续不断回过头去回顾自己。她自己也感到的确不能把自己美化得很无辜,她有过幼稚、盲从,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她对党的忠诚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张琴秋一遍遍地审视着自己,剖析着自己……她不知道,灭顶的灾难正向着她一步一步逼近。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通常都印有毛主席肖像,那是很普遍很平常的事情。不平常的是,在张琴秋那本笔记本的毛主席肖像上方赫然写着八个大字:夜郎自大,好大喜功。翻检从张琴秋家里抄来的材料时,专案组的头头当时一见,真是又紧张、又按捺不住的一阵窃喜。因为张琴秋立案以来,除了执行修正主义路线,除了她那些个早已不新鲜的历史,虽然内查外调搞得兴师动众,几路人马杀向全国各地,说实在话,并没搞到什么过硬的东西。而这八个字的意义可就不同寻常了,她为什么偏偏写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像的上方?说明了什么?她张琴秋反对毛主席仇视毛主席的险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八个字一经出现,专案组诸位的眼睛顿时就放光了,他们立即感觉到自己立功的时机到了。张琴秋还被蒙在鼓里。专案组已郑重其事,就像研究一份作战方案,围绕八个字作了周密的部署安排,兵分两路,双管齐下,一面立刻派人去聘请有关专家,对八个字进行笔迹鉴定,负责人自己则亲自坐镇,紧急提审张琴秋,要给她一个当头棒喝,不能让她有喘息和抵赖的机会。
  谁也没有料到,张琴秋的坦然令专案组大为吃惊,张琴秋说那就是她亲手所写,记得是一次内部传达毛主席讲话,这八个字是讲话中的内容,她认为讲得很好,对工作很有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当时就飞快地记了下来,作为随时提醒自己的座右铭。
  那你为什么非要写在毛主席像的上方?专案组的询问咄咄逼人。
  张琴秋说,是为了一目了然,一见到本子就能看见。而记在笔记本里面,往往到用的时候不容易找得到。再说,当时真的一点也没有和毛主席肖像联系起来。
  你胡说,狡辩!这明明就是攻击伟大领袖,借机发泄你对毛主席的不满。随着头头的叫喊,专案组里别的人也横眉竖眼,穷追不舍。
  张琴秋分辩道,她对毛主席的认识是通过党内一次又一次的复杂斗争才越来越清晰明朗起来的,也越来越坚定不移。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得到了中国革命实践的证实,因此她从心底里拥护毛主席的领导,灵魂深处从来也没有任何对他老人家的丝毫不满。要是硬把她无意中写的这八个字和毛主席扯到一起,那简直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
  专案组一无所获,但他们不愿意就此罢手。一轮一轮的审问、批斗、谈话,对张琴秋软硬兼施。
  流水落花春去也
  1968年4月20日这一天下午,中央专案组的五个人来到纺织工业部大楼,他们进了355号房间。
  不一会儿,张琴秋也被带了进去。出乎张琴秋意料,这一次他们对那八个字反而问得轻描淡写。中央专案组毕竟代表着中央,无疑是要站得高一些。实际上呢?在他们眼里,那八个字已是铁证如山的东西,压根儿没有必要再使劲纠缠,这五个人的出现,带着康生的直接旨意,比那八个字更有意义。于是他们作了如下的开场。他们先请张琴秋在一张凳子上坐下来,然后说,我们知道,你对苏联有着特殊的很深的感情,除了你本人曾在那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你的孩子张玛娅相当于苏共的孩子,得益于苏共的培养和教育,因而你对苏共敬仰之至,感激涕零,这些表现在你对苏联专家的立场和态度上。张琴秋张大眼睛望着他们,她一时没有明白这番话的意思。
  中央专案组的人继续说,你还装什么糊涂呢?任何蒙混过关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你仗着工作之便,把我国纺织工业部的统计资料拿去给在部里工作的苏联专家看,难道你不知道统计资料有保密性质?你的行为本身,就有里通外国之嫌疑!张琴秋通晓俄语,所以曾一度分管纺织工业部的苏联专家方面的工作。可是那时候,我们对苏联没有秘密,这是当时的外交政策。毛主席在1958年的一次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中,就曾这样说:“我们对你们没有秘密。我们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你们都知道,你们有一千多个专家在我们这里工作,我们相信你们,因为你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列宁的后代。”所以毛主席的这番话成了我们各部门工作的指南。张琴秋平静地回答。
  中央专案组的人却说,你这是拉大旗做虎皮,推卸自己的责任。
  接下来,专案组的人按照他们的提纲,又要张琴秋回答和王明、陈昌浩、杨之华等人的关系及交往情况,说这几个人都和苏修曾经过从甚密。
  张琴秋想,这些关系其实都很明了,组织上也早有掌握。她和王明是苏联中山大学的同学,谈不上多少私人交情。和陈昌浩曾经是夫妻,但早在延安他去了苏联另组建家庭后,就已经宣告结束。杨之华是瞿秋白的夫人,她和张琴秋学生时代就在上海相识,从工人罢工开始,就一起共同从事革命事业,以后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经这一提醒,张琴秋才突然记起,前不久杨之华曾来看望过她,但专案组没有允许她两人见面,杨之华只好给她留了一张纸条托看守转交。纸条上并没有写别的,就是要她多保重之类,像一封平常的家信,但张琴秋懂得文字后面的殷殷深情。
  ……
  他们突然话锋一转,问张琴秋,你认不认识克雷莫夫?
  张琴秋对这个问题感到诧异,但她随即回答说认识,可也同样并没有多少交往。她思忖的是,现在问起这个人来干什么呢?
  克雷莫夫是个中国人,原名郭肇堂,是张琴秋在上海大学时的同学,又都是浙江同乡。在上海大学期间,郭肇堂和沈泽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在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又继续和沈泽民在一起,还和张闻天、王稼祥等都是同学。毕业后,郭肇堂没有回国,苏联那时候也经常留用中国留学生。以后,郭肇堂就和一位有着波兰血统的姑娘结了婚,加入了苏联国籍。谁能想到,1938年苏共为了排除异己,搞“大肃反”,郭肇堂被以“国际间谍”的罪名逮捕,无端发配到北极煤矿服了17年苦役,直到1954年才平反获释,回到莫斯科,任苏联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专案组的人显然来了兴趣,继续问道,那么,这么些年,你和这个人都有些什么更深的往来?
  张琴秋说,没有。他蒙冤那么些年,失去了人身自由,哪还能有什么来往呢?
  在1957年,你们曾见过面,这是事实吧,怎么可以推脱得那么干净?
  见张琴秋无言,专案组的人直截了当地说,别的暂且不谈,就说说你们1957年的那一次见面吧。
  1957年,郭肇堂确是回来过一次,那是周恩来总理的私人邀请,他带着他的妻子女儿一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他见到了张闻天,自然就想到沈泽民,可沈泽民早已魂归大别山,这是郭肇堂没有预料到的。他沉默良久,叹息了一声,说道,唉,世事变迁,故人已无缘相见。于是就提出要见见沈泽民的遗孀张琴秋,这个要求自然得到了周总理的允许。张琴秋是在青岛接待郭肇堂的,当时她正在那里疗养。久别重逢,彼此既亲密又都有几分陌生,当然,还是免不了说了许多话,内容无外乎各自的经历、见闻。当时,苏井观(张琴秋的丈夫)在场,在场的还有女儿玛娅、女婿刘钟郇,张琴秋还用俄语同郭肇堂的妻子女儿进行了交谈。
  专案组的人穷追不舍,追问谈话涉及了哪些政治内容。
  张琴秋说,基本是叙旧,老朋友多年不见,有许多话要说,哪顾得上什么政治。
  张琴秋,你的态度很有问题,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才来问你,告诉你,对你的问题,我们早就了如指掌,来问你是为了给你一个机会。你的俄语说得极好,早在苏联中山大学时,你就是优等生,照片张贴在校园中央的橱窗里。克雷莫夫是有名的国际间谍,谁会相信一个国际间谍回国找一个精通俄语的人,仅仅是探亲访友?骗鬼去吧,你们之间相互勾结,里通外国!
  不可能。我没有……
  当那些专案组的人把里通外国这个罪名终于强加在张琴秋身上时,张琴秋真是有口难辩了。她知道这个罪名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同时她也知道,这个罪名一经强加于你,你就是浑身都长了嘴,也无法洗清自己。
  专案组的几个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个个都那么器宇轩昂。审讯记录已经密密麻麻记了整整八页纸,时间也从下午2点50进行到了6点40,但实质进展与他们的预期目标有着很大的差距。临出门时,他们好像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那样,要求张琴秋就今天提的问题进一步写出书面交待材料,不要避重就轻,要彻底讲清楚写那八个字的思想根源和心里动机。还有,你在西路军被俘后的情况。
  见张琴秋闹不清说这句话的意思,专案组的人进一步挑明:你被俘之后,有骨气的女兵都被杀被害了,唯独你被人救了出来,这是什么缘故,你难道不清楚吗?!和你一起从西宁逃出来的还有两个女的,她们有人揭发你,在西宁就和国民党有不正当的关系。
  张琴秋说:在西宁我就没有和敌人接触过。
  专案组的人说:敢说没有接触过吗?有个叫李晓钟的,我想你不会忘记吧!他不是敌人是什么?你要交待你和李晓钟的见不得人的关系,不要怕丑,要详详细细地写出来。
  张琴秋分辩:延安审干时,中央对这段历史作了结论,肯定我“大节是好的”。
  大节是好的不等于小节也是好的,你和那个李晓钟的关系,能说是“小节”吗?!另外,还有就是和王明、陈昌浩、克雷莫夫及苏联共产党的关系。最后强调:中央这次对你的问题是很有决心的,不达目的,决不会收兵。
  张琴秋一言没发,直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感到自己眼前连连发黑……
  1968年4月22日凌晨,张琴秋坠楼身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3

听众

4976

积分

一级上将★站长助理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军事干部 优秀文职干部 优秀政工干部 国防服役章 50年以内老兵 爱心大使 正师职军官

沙发
发表于 2012-8-28 18:58: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9:11 编辑

秋 令人心思
怅惘 迷离 感叹
生命是如此脆弱 但愿 瞬息的生 印记悲怆的逝者 如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4

主题

28

听众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超级爱心大使

板凳
发表于 2012-8-28 23:38:17 |只看该作者
一声叹息!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