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随即出兵。 图为1950年7月,美国步兵第24师一部到达朝鲜大田车站。 美军出兵朝鲜的同时,还出动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图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的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消息。 美国空军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进行轰炸扫射。 图为安东(今丹东)被炸一隅。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 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我东北边防军守卫在边防线上,对面是朝鲜战场的硝烟。 北朝鲜军队抵抗美军。 被北朝鲜俘获的美国步兵第24师师长威廉·迪安少将。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港登陆。 “三八线”上某山口。 美军越过“三八线”后,继续向朝鲜北部推进。 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 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应朝鲜劳动党、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安全的需要,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因为此次决策未留下文字及照片记录,此图为事后绘制。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成了“第一个志愿兵”。 志愿军某部召开出征动员大会。 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右)与麦克阿瑟(左)在威克岛就朝鲜问题进行会谈, 作出了中国不会出兵的错误判断。 彭德怀率先进入朝鲜与金日成商谈作战问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中国各界群众举行声讨美国侵略罪行、支持抗美援朝的示威游行。 中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图中发言席左一)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发言, 控诉美国侵略中国领土台湾。 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一部在温井西北两水洞追歼南朝鲜军。 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战斗中痛歼美军。 图为被俘获的美军。 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第42军某团第4连在黄草岭战斗中,荣获“黄草岭守备英雄连”光荣称号。 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第38军一部在飞虎山与敌军作战。 第二次战役。 威震天下的“万岁军”--志愿军第38军一部在龙源里追歼美军。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第40军一部行进在清川江边。 第二次战役。 1950年11月,在志愿军的军事压力和优待俘虏政策的感召下, 美军第25师第24团1个黑人连(115人)士兵向志愿军缴械投降.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某部在价川附近阻击敌人。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某部踏水越过大同江向南推进。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第38军一部在嘎日岭痛击“联合国军”。 图为志愿军将俘虏押下战场。 第二次战役。 我志愿军攻占死鹰岭后,美军死命反扑,志愿军战士死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图为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下,坚守死鹰岭的志愿军战士。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长津湖战役前的动员 第二次战役。 长津湖战役-被志愿军击毁的美军坦克。 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战士在破坏敌“三八线”上的铁丝网。 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在巨林川战斗中,炮兵掩护步兵前进。 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攻克汉城后,冒着炮火渡过汉江。 第三次战役。 在修理山阻击战中,志愿军战士用石头打击敌人。 第三次战役。 被志愿军俘虏的英军第29旅皇家重坦克营的官兵之一部。 第四次战役。 在机枪的掩护下,志愿军战士向横城之敌发起冲击。 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某部在汉江南岸的帽落山与敌激战。 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战士化雪止渴。 第四次战役期间。 为积极支援朝鲜前线,志愿军官兵夜以继日抢修鸭绿江大铁桥。 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部队与美军第24师激战。 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炮火掩护下,突破“联合国军”在临津江的防御。 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某部在阻击敌人。 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医院看望志愿军伤病员 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志愿赴朝参战 中国农民积极参加志愿军 广大工人踊跃上前线 欢送亲人上前线 志愿担架大队整装待发 志愿手术队即将开赴前线 大车运输队奔赴朝鲜前线 中国志愿担架队在朝鲜战场 老当益壮的担架队员 妇女们为志愿军赶制被服 运输队为志愿军运送物资 把军鞋等物品运往前线 民众订立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 中国工人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
农民研究如何交好公粮,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前线 ![]()
种好蔬菜支援前线 ![]()
北京市各界群众举行捐献武器大会 ![]()
湖南省谭楚云老人把卖水得来的钱积存在竹筒里,准备捐献给志愿军 ![]()
西安市少年儿童用节省的糖果钱购买“儿童号”飞机 ![]()
把慰问品送往前线慰问志愿军 ![]()
捐献“香玉号”飞机的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官兵演出 ![]()
新华社记者在朝鲜前线 ![]()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贺龙(左三)向志愿军司令部献旗。 左四为邓华,左二为杨得志,左五为李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