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捂着疼下阵地 于 2013-11-1 20:28 编辑
宝应老兵信守战友承诺28年
大浪淘沙浪淘尽,战友历练友历浓。 对越作战悲分离, 思友之物莫敢忘。 遗物相托细保管,
苦寻多年回故里。
“我要是回不来,你就帮我保管一下饭盒和汤勺;我回来了,还找你拿。”28年前,在老山前线,年仅19岁的南京战士唐伟上战场前对宝应战友李锦华说的一句话。近日,经辗转找寻,已48岁的李锦华,终于将战友的遗物送到其南京雨花功德园墓前,落下热泪:“对不起,我来迟了28年,让你久等了。”饭盒和勺子都是铝制的,依旧保持着原貌。它们是28年前一位战士的遗物。因为临上战场前的一句嘱咐,宝应籍老兵李锦华珍藏了28年。他用红布把饭盒和勺子紧紧包裹起来,和自己的**放在一起,即便是家人也不能随意碰。 1985年,当时在济南军区595团当营部报话员的李锦华调到三连和在三连一班的唐伟,都被调去了老山前线。 “起初三个月,我们都一直处于待命和训练状态。”李锦华回忆,没有训练的时候,哥俩就会来到猫耳朵洞里聊聊家常。那年6月9日晚,唐伟被选进突击班,去前线扫除障碍。李锦华和战友们一起,和唐伟等几十名战士告别。“我先去前线一步。这是我一直都留在身边的饭盒和汤勺,从家里带来的。我要是回不来,你就帮我保管着;我回来了,再和你拿。”唐伟笑着对李锦华说道。 “别瞎说,哪有那么容易死的,完成任务活着回来!”李锦华紧握着手上的饭盒,赶紧打断唐伟的话。第二天,伤病员开始不断从前线回来。李锦华赶紧上前询问:“唐伟呢?他怎么样了?”伤病战友都称不知道。第三天下午,又有伤病员下阵地。“唐伟在冲锋抢占高地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死了。”大家告诉他。这个消息犹如惊天霹雳,李锦华当场流下了眼泪。“三连一天内就牺牲了12个,他们立了集体一等功,一班集体一等功,唐伟个人也立了个人二等功。” 1987年年底,李锦华退伍回到了老家宝应。随身打包的,除了简单的衣物和被子,还有便是唐伟的饭盒和汤勺。由于一直不知道唐伟家里的联系方式,退伍后也和原来的战友们失去了联系,就用袋子将饭盒包装好,放在了家里的柜子中。 经历过战场的洗礼,李锦华落下了战争后遗症,胃炎、睡眠不好,就夜晚经常拿出饭盒,一个没能实现的愿望一直在他脑海中出现。“他为国家和人民牺牲,我一定要把他的遗物带还给他家乡和亲人!” 28年中,10000多个日夜,李锦华无时无刻不想着将饭盒带回南京。“1998年我曾去南京出差,我就将饭盒带着,来到雨花台纪念馆、烈士陈列馆等地,想要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 李锦华说,“但都没找到他的墓碑,家人也联系不上。” 多年来,找寻一直没有停止,李锦华也失望了很多次。近半个月,通过网络,李锦华和新兵连的战友联系上了。前不久,他来南京进行岗位培训,再次带着战友的遗物来到南京。培训会议结束后,通过南京战友的多方努力下,他联系上了唐伟的表妹。一问才得知,唐伟的墓就在雨花区功德园。 本月20日,在战友和唐伟家人的陪同下,李锦华手捧饭盒,终于在时隔28年后,看到了当年的好兄弟墓碑。“他还是我记忆里的,永远是19岁的模样,是年轻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