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6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柏坡组歌》唱响最具时代精神的军旅强音

[复制链接]

59

主题

1

听众

334

积分

★新兵★列兵

Rank: 1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21:00:2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3:59 编辑

赶考路上的催征之歌
———《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创演闻思录

  第四乐章《赶考》,以毛主席一句掷地有声的《赶考去》为创作契机和思想原点,道出了共产党人在西柏坡寻找到了强国梦之根和党群关系之本,感悟到了《一代代不改英雄气》的领袖情怀,在《梦想照亮未来》的深情欢快旋律中,民族情感、人间大爱得到充分抒发与释放……最后一曲《永远在路上》,“考官是天下老百姓,考场是征程万里长,永不脱离是群众,永不动摇是信仰,”再次引申思考:“我们是为了谁,我们要依靠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至此,从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到习主席提出的“两个永不”,从“进京赶考”到“永远在赶考路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淋漓尽致地得到阐明和抒发。整个曲目气势磅礴,既有民族与时尚结合的艺术享受,又不乏启迪心扉的深沉思考,曲高和众,满满正能量。
  从《长征组歌》到《西柏坡组歌》,传承在什么地方?突破又在什么地方?《西柏坡组歌》传承了《长征组歌》史诗性品质和大型声乐套曲的艺术手法。突破主要有四点:一是选题角度和纵深开掘的突破。《长征组歌》忠实于历史,对那段史实进行高度凝练、概括、雕琢、诗化;《西柏坡组歌》从历史出发,关照现实,更多的进行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二是结构方式的突破。《长征组歌》是按照时间和事件的顺序来创作的线性结构;《西柏坡组歌》是机动灵活的散点式选题结构,采用的是精确打击、点穴式选题。三是表演方式的突破。《长征组歌》是传统的声乐作品表达方式,只有一个表演区;《西柏坡组歌》观照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融入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有三个表演区。四是舞美呈现方式的突破。《长征组歌》是传统的板墙式、静态化呈现方式;《西柏坡组歌》是切割式、流动式、板块化的呈现方式,让合唱队立了起来,寓意着太行铁壁,舞美形态更灵活,舞美语言更丰富。
  这部作品选题创意3年多,采访挖掘2年多,词曲创作1年多,查阅的书籍、资料摞起来超过四米厚。该作品的创作汇集了军队文艺界强大阵容。主创人员先后20余次深入西柏坡和太行山区,仅歌词就进行了28轮大改、90余次小改、数百次的细改,作曲进行了17轮的修改调整,力求每一个词句、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在这次集团冲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和艺术观点,每个人都迸发出了创作灵感,但都在步调一致、融我于他的行列中。
  三年辛苦不寻常。在《西柏坡组歌》创作中,涌现出不少感人的故事,词作家王晓岭在一年多修改创作中,写歌词用的纸摞起来超过1.5米。作曲家印青担任音乐总监,在301医院住院期间,还多次在病房召开改稿会。作曲家臧云飞,有一次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趴在路边一棵树上就写,演员丁晓君刚好在他后面,靠近一看,在写曲子。指挥蒋夑斌,患有严重的胃病和肝病,他每天吃流食,坚持加班加点排练演出一个多月,7月上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演出后,就住了301医院,肝腹水从体内抽出2000多毫升液体,输血2000多毫升,目前仍在住院治疗中。在浮躁喧嚣的“快餐文化”包围中,这种踏石留印的作风、抱璞追真的艺德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西柏坡组歌》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创作过程,走近《西柏坡组歌》,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有文化与艺术的时代高度,更有精神与追求的心灵温度。
  作为全军组建最早的文艺团体,战友文工团继承发扬我军文艺光荣传统,始终以打造时代精品为己任,努力争当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兴艺强军的战斗队、官兵欢迎的贴心人。为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西柏坡组歌》的首演与河北交响乐团携手,以军地结合的强大阵容联袂呈现。
  居高声自远。由于主题重大、立意深远、视角独到、艺术精湛,推出的时机又高度契合时代,该作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焕发出七大亮点:《长征组歌》的姊妹篇;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生动教材;最具时代精神的军旅强音;重塑信仰的青春之歌;民族与时尚结合的动人旋律;多维立体的舞台呈现。(本文作者:李劲)


  西柏坡清贫,西柏坡清廉,西柏坡风清气正。来自柏坡的歌声,在冲击我们内心的同时,又引发多少关乎当代价值,关乎组歌文本创作的思考?


西柏坡在问我们


  一次不期而至的邀约,使我有幸体验了一回久违的感动,一次艺术对心灵的冲击。
  在天桥剧场,看战友文工团演出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前,大约上世纪70年代末,曾看过战友文工团如雷贯耳的《长征组歌》,也曾有过经久不已的感动。今天,再看战友文工团《西柏坡组歌》隆重献演,依然劲歌火辣,依旧热曲扑面。
  太行奔涌而来,层峦叠嶂!如雕,如镌,如刻,已然深嵌于太行崖壁之上,那一排排、一列列熟悉或不熟悉的共和国奠基者、无名战士、父老乡亲,在天幕间俯瞰当下!无语,目光炯然有神。
  音乐滚过,古道歌声起,嬴政铁骑嘶鸣,韩信鼙鼓号角回响,燕赵英雄辈出,古来悲歌多……俱往矣,如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帷幄西柏坡。小山村,大乾坤,新中国将从这里出发!
  序《古道》后,是《热土》《决胜》《清风》《赶考》四个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渐次递进的乐章,从而完成了有关西柏坡《人间正道是沧桑》主题音乐叙事——太行深处一个小山村,解放全中国三大战役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清贫,西柏坡清廉,西柏坡风清气正。来自柏坡的歌声,在冲击我们内心的同时,又引发多少关乎当代价值,关乎组歌文本创作的思考?
  自问,寻问,追问。
  《西柏坡组歌》中渗入的自省精神,值得举一反三。即循着我们光荣的过往,对应我们真实的当下,不断的自问,不停的寻问,一句接一句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流血流汗打江山,为的是什么?普天下的老百姓,盼的是什么?
  《天下乡亲》,是最具自省精神的代表作: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
  自问: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
  寻问:你那百年老屋,有没有挂新泥?你吃的粗茶饭,是否碾成细米?
  追问: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
  自答,《梦想照亮未来》唱道:我们不忘从哪里来,我们不忘到哪里去。
  结语,《巍巍太行》在呼应:人民的目光注视着,天堂地狱都在口碑中。
  抒情,叙事,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选择。
  在大型主题组歌创作中,抒情性,是一种常态。
  叙事性,对组歌创作却具有创新意义,尤其不止是独唱、二重唱、表演唱,而用合唱形式完成的叙事,实不多见。
《发报机的号角》,80余人的大合唱,从作词、作曲,到配器、演唱、现场效果,应予点赞。
  创作指向辽沈战役,内里初衷却是要写西柏坡指挥所与辽沈前线各自大局观的异同,最终求同存异。南辕北辙两大时空,看似难上加难又一难题,因了发报机这一独特切入视角,因了“嘀嘀嗒嗒”音乐旋律的呼之欲出,壮阔的辽沈战场与神秘的西柏坡指挥所,遂遁于无形,唯有“嘀嘀嗒嗒”电波在来去:“……一道电波飞到辽西,先打锦州不要犹豫。前线回电不甚适宜,不打长春腹背受敌。道道电波再追辽西,反复权衡消除分歧。掌握主动抓住战机,生死攸关就在此役。”
  “一不发人,二不发**,三不发粮,只发电报”——这正是三大战役期间,西柏坡指挥所与各大战区前指,形象又通俗的勾勒。
  具有叙事感的大合唱,且又用具有几分谐趣感的旋律唱出来,既完成了主题叙事,又拉近了听众。有趣味的音乐叙事表达,是《发报机的号角》在《西柏坡组歌》中做出的有益尝试。
  凸显着叙事感的还有《土地有根》《走山梁》《地图上的红线绳》……比如解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堂清风》:“……你看墙上写的是什么,道理简单又深刻。不做寿来不送礼,少敬酒来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为个人颂功德……”朴素,直白,上口,把一句句大实话唱出来,还让听众听得有滋有味,陶醉其中。这应归功于词曲配器,归功于现场演唱效果。
  叙事表达的亲和力,弥补了抒情性表达中过多的高腔大调在歌者与听众之间造成的距离感。可以说,是叙事感成就了《西柏坡组歌》。
  历史,现实,穿越时空的诚意表达。
  自刘少奇率中共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迄今已近70度春秋。
  毕竟,岁月阻隔的不仅仅是当代人对解放战争那一段光华四射的决战史的感情共鸣,还有当代人对前辈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光荣与梦想,如何心悦诚服地接纳、认同,进而转化成为一份心灵的记忆和精神积淀?
  历史与现实,此岸到彼岸,此间并没有时空隧道,唯有放下身段,抵近历史真实,做出富有诚意的表达。
  《西柏坡组歌》创作不乏诚意。
  从一首首歌词中,不止歇的自问、寻问、追问,贯穿始终的自省精神,不难窥见创作者对过往岁月和当代听众心存的那一份真诚。从每一乐章设定的情景讲述,那一名当代军人与山妞,与发报员,与书记员,与摄影记者的一段段对白,也不难理解创作者为了消弭时空隔阂,是在如何推动历史向现实抵近……
  再从那些具有叙事感的歌词,所借用的音乐形象:土坯房、小磨盘、发报机、军号、煤油灯、红线绳、土地证……小中见大,微观洞见大局,静物开口,民心表达;随之,苍苍太行,滔滔滹沱,柏坡前山后梁,世间一切物象似乎都生出了灵性,都变成了组歌中的一名名歌者!
  《西柏坡组歌》创作,坚持始终如一的自省精神,始终如一的躬身向下,细微处说崇高,庸常处写华章,被当代听众欣然接受,也便顺理成章了。
  有诚意的写作,正是穿越时空阻隔的便捷桥梁。
  《西柏坡组歌》是继《长征组歌》之后战友文工团奉献的又一部大型声乐套曲。其高亢,其武威,其宏阔,其直击心灵的震撼力量,文字无能,难以壮说,只能有赖于现场聆听。
  我们的大众文化生活,需要浅吟低唱,小桥流水;需要丝竹管弦,轻歌曼舞;也需要黄钟大吕,铜琵铁琶;更需要金戈铁马,大漠长歌……多样的艺术方才是常态的艺术。
  点赞《西柏坡组歌》,寄望这般有风骨的大作品再作打磨、日臻精当、更上层楼,成为《长征组歌》名副其实的姊妹篇。(本文作者:陶泰忠)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