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4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结束后中国为何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试验洲际导弹

[复制链接]

2042

主题

5

听众

1万

积分

一级上将★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军事干部 英勇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防服役章 50年以内老兵 正团职军官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0:59: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33 编辑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3年06月09日第18版  作者:李鸣生  原题为: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然而几十年来他始终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他95岁的人生,外界也鲜有人知。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导弹专家黄纬禄。
        我第一次采访黄纬禄是在1999年。那是深秋的一个上午,黄纬禄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一身中山装,端庄得体,笑眯眯眼里透着平静,温文尔雅的脸上尽显慈祥。谈到自己的童年与少年,黄纬禄一脸的孩子气。而一当谈到中国的导弹,谈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黄纬禄立即屏住呼吸,一脸凝重。他说,别人轰炸我们的大使馆,其实就是对中国的一种威胁,而对付这种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赶紧行动起来,尽快研制出我们中国最好的导弹!
        像黄纬禄这样默默无闻的导弹专家,人民有权了解他,历史应当记住他。于是,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的某一天,我再次走进了黄纬禄生前工作过的那个神秘大院。

       从竹蜻蜓到V-2导弹

        黄纬禄在英国一家无线电工厂实习期间,有一天德国的一枚V-2导弹落在了他所实习的工厂,和他一起工作的五个英国人当场被炸成碎片!由于黄纬禄是实习生,可以比正式员工晚半个小时上班,才躲过一劫。
        黄纬禄“导弹人生”的第一步,与他儿时玩耍的竹蜻蜓有关。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六岁那年,黄纬禄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刚开始,黄纬禄挺高兴,没过多久,他就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厌烦了。于是,他常常借故有病偷偷逃学,与小伙伴们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贪玩,是天下所有孩子的天性,黄纬禄也不例外。但黄纬禄与一般孩子不同的是,他在玩耍中常常喜欢动脑筋。
        当时,黄纬禄最喜欢玩的,就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竹蜻蜓。有一次,望着空中飞来飞去的竹蜻蜓,黄纬禄的脑子里忽然涌出一个个的问号:竹蜻蜓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竹蜻蜓靠的是什么力量在空中飞?竹蜻蜓为什么会有飞的力量?竹蜻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接着,他的脑子里又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竹蜻蜓具有这样的动力,能不能做一个“飞弹”,就用这些竹蜻蜓做动力?比如在前面并排装上几个竹蜻蜓,让它向前飞;顶上装几个竹蜻蜓,让它向上飞;“飞弹”的高低,由竹蜻蜓来控制。竹蜻蜓的动力用橡皮筋来做,竹蜻蜓的底下装一个“炸弹”,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支香,香点燃后再去点燃炸药。这样做出来的“飞弹”,不就可以扔到敌人的阵地上去了吗?
        这个关于“飞弹”的梦想,儿时的黄纬禄显然无法实现。但后来在异国的上空,他却亲眼看见了一枚实实在在的导弹!那是在英国,时间是1943年。这一年,英国工业协会到中国招收实习生,黄纬禄有幸被选中。他先到伦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实习,一年后转到马可尼无线电公司,1945年又考上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也许是命中注定,黄纬禄在英国一家无线电工厂实习期间,居然亲眼见到了他儿时梦想过的“飞弹”!当时,法西斯德国常常用V-1、V-2导弹偷袭伦敦,有一天德国的一枚V-2导弹落在了黄纬禄所实习的工厂,和他一起工作的五个英国人当场被炸成碎片!由于黄纬禄是实习生,可以比正式员工晚半个小时上班,才躲过一劫。         此后不久,英国军方搞到了一枚没有爆炸的V-2导弹,解剖后放在伦敦博物馆公开展出。黄纬禄听说后,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伦敦博物馆,然后围着这枚V-2导弹,转了一圈又一圈。
        这一天,黄纬禄成为中国导弹专家中最早见到真正导弹实体的人之一。从此“导弹”二字像一粒饱满的种子,悄悄种在了他的心上。
       1947年9月,黄纬禄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本来,他可以留在待遇丰厚的英国。但他心里清楚,刚被日本践踏过的祖国,积弱积贫,内乱频起,民不聊生,急需他这样的科技知识分子回去做点事情。更何况,他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回国。“科学救国”,既是他从小的志向,也是他生命的职责。所以1947年10月,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是那一代航天人发自心底的誓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是那一代航天人铁一般的纪律。黄纬禄和当时其他许许多多的专家一样,一夜之间便从家庭中消失了,且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恐怕谁都难忘上世纪50年代。那是一个激情似火的年代,也是一个四面楚歌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中国,最需要的武器是导弹、原子弹。但这两样东西美国有,苏联有,中国没有。于是,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五院第二分院成立。搞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原子弹,成为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的燃眉之急!
        回到祖国的黄纬禄,原本可以选择做一个象牙塔里的副教授,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实业救国的路。他先后在上海无线电研究所、上海华东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电工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后因国家急需搞导弹的人才,1957年12月,他被正式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
        “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是那一代航天人发自心底的誓言;甘愿隐姓埋名,牺牲奉献,甚至在自己的设计图纸上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是那一代航天人的宝贵品质;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忠于国家,绝对保密,是那一代航天人铁一般的纪律。因此,黄纬禄和当时其他许许多多的专家一样,一夜之间便从家庭中消失了,从亲朋好友中消失了,且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黄纬禄负责的是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控制系统是导弹的“中枢神经”,在导弹飞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当时在这方面人才奇缺,除钱学森之外,其他专家与导弹几乎不沾边。于是向苏联专家学习,是当时黄纬禄他们的主要任务,具体点说,就是从苏联提供的P-1、P-2导弹的实体学起。
         1960年眨眼就到了,中国导弹的仿制工作正进入关键时刻,苏联突然釜底抽薪,单方撕毁协议,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并带走资料卡断器材。即便如此,中央依然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出中国的“争气弹”!
        于是,顶着外压内困的巨大压力,黄纬禄和同事们坚持搞导弹。当时,没有大型计算机,只有一部手摇计算机,他们就用人工计算;一遍不行,就算十遍;十遍不行,再算百遍!最后,废掉的草稿,堆了满满一屋子!
        而导弹的试验工作,更是充满危险与艰辛。尤其是在戈壁滩上做试验,气候极为恶劣,每年寒冬长达七个多月,最冷可到零下34摄氏度,最热可达43摄氏度。黄纬禄和同事们每次试验都要行程数万里,往返十余次,常常一干就是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试验队住在部队的小平房里,冬冷夏热,还吃不上蔬菜,渴了就喝点冷水,饿了就咽上几块饼干,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夏天蚊子臭虫太多,晚上没法睡觉,就只有坐起来数星星看月亮。有一次,黄纬禄一到基地就患了重感冒,发高烧。晚上试验队加班,同事们都嘱咐他好好休息,可大家刚一走,他一个人摸黑,步行一两公里赶到现场,坚持和大家一起加班。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翻开了中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的一页;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两弹结合试验震惊世界!
        而与此同时,黄纬禄所在的国防部二院在1964年成功地仿制了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1号,实现了中国防空导弹零的突破,并成功地击落了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成为世界上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第一个成功战例!两年后红旗2号研制成功,再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紧接着红旗3号又研制成功。红旗1号、红旗2号和红旗3号第一代防空导弹定型并装备部队后,结束了外敌侵犯我国领空的历史,中国从此有了制空权!
        然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不断升级,中国虽然已经成功地研制了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这种液体战略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的能力。因此,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的反制手段。换句话说,中国除了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之外,还急需研制从潜水艇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


       “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1982年10月,黄纬禄带着他的团队亲临渤海,参加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然而,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喷火的“蛟龙”裹着水柱刚刚跃出海面,导弹便失去控制,迅即偏离方向,超出安全控制,瞬间横空爆炸!
        1970年4月22日,黄纬禄临危受命,领衔研制中国固体导弹,出任中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所谓潜地导弹,主要是指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因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譬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如何密封等难题,都是黄纬禄他们首先必须要攻克的。
        作为总设计师的黄纬禄,其心上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但黄纬禄当时真正的压力,还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源自政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热潮如火如荼,殃及全国,身处导弹秘密研究机构的黄纬禄自然也在劫难逃。由于黄纬禄是在英国“喝过洋墨水”的专家,所以“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他就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很快“靠边站”了;他的三个孩子,因此受到牵连,被迫离开北京,一个去了东北,两个去了云南;而他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老伴,更是雪上加霜,身体每况愈下,精神备受煎熬。所以年过半百的黄纬禄每天不仅要照顾担惊受怕的老伴,还要牵挂远在天边的三个孩子。
        但是,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黄纬禄无法割舍、最最牵挂的还是导弹。为了激励自己坚持把导弹搞下去,他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偷偷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


    我还是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为了让导弹的研制工作少走一点弯路,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国家的损失,黄纬禄忍辱负重,强装笑脸,每天坚持到试验现场,给同事们打开水,送报纸;或者清理现场,打扫卫生;一旦遇有机会,他就帮着送些仪器,做点记录,或者提点工作上的建议,谈点技术上的设想;有时还会忍不住把当天觉得不妥的问题带回家去,晚上偷偷计算好之后,第二天再把结果告诉有发言权的人。
        因此,经历四年“文革”磨难的黄纬禄突然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后,一方面感到责任重大,一方面又感到诚惶诚恐。
        但潜艇在几十米深的水下发射导弹,如何确保潜艇的绝对安全,是个大难题。在这个问题上,某国的潜艇就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事故:导弹射出水面后没点着火,结果导弹落下来后把潜艇给砸扁了,导致艇毁人亡!所以,搞潜地导弹,一般都要做“陆上水基试验”。此前,中国计划在西部挖建一个大池子,然后把黄河的水引出来,再做水下试验。当时,这个坑已经挖了一半,挖坑的工程费已花了约200万。如果这个坑全部弄好,估计国家得投入上亿元!        
       在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里面温度很高,又不通风,再加上有胶水气味,环境非常恶劣。进去的人都是穿着裤衩光着膀子的,每次换一个人出来,都是全身大汗,裤衩都湿透了!二院原副院长王文超回忆说,当时“巨浪一号”导弹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而且弹体内还弥漫着有毒的化学气体。但快60岁的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也说,试验结束后,父亲回到北京,身上几乎长满了痱子,痒得实在受不了时,就干脆泡在凉水里。
        就这样,“巨浪一号”团队在黄纬禄的带领下,通过12年默默无闻的卧薪尝胆,总算取得了中国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国家节约经费上亿元,并最终迎来了万众期盼、泪湿衣襟的这一天——
        1982年10月,黄纬禄带着他的团队亲临渤海,参加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此次试验动用舰船近百艘,参试人员上万人!
        然而,试验这天,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喷火的“蛟龙”裹着水柱刚刚跃出海面,导弹便失去控制,迅即偏离方向,超出安全控制,瞬间横空爆炸!
       导弹爆炸,让身为总师的黄纬禄痛心疾首无地自容。为了试射这枚导弹,中国此前已向世界各国发出公告:对某公海地区封海两个星期!这其实等于向世界宣布,中国要进行潜艇导弹试验发射!可现在,发射失败了,导弹爆炸了,面对世界,情何以堪!
       当晚,试验队全体队员们滴水不进,一夜无眠。第二天,试验队又传出一个信息:有人要追查这次试验失败的责任!
        关键时刻,黄纬禄挺身而出,及时召开会议。他在会上说的第一句是:“我是总设计师,这次试验失败,我负主要责任!”接着,黄纬禄带领大家,很快找到了第一枚导弹失败的原因。
       但第二枚导弹是否发射,何时发射,试验队内部认识不一,只有等待上级的命令。
        对此,黄纬禄心急如焚。中国此前向世界发布的禁海时限只剩几天时间了,若就此被动等下去,肯定错过此次发射时机;加上这是在海上发射,海上波涛滚滚风卷浪涌,气候时时刻刻变化多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发射窗口”也不允许等!
        黄纬禄自告奋勇,及时向上级反映了情况,并提出要求:希望尽快发射第二枚导弹!
        但黄纬禄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临近发射的头天晚上,北京一位领导突然给他打来紧急电话,意思说:鉴于此次发射事关重大,是否推迟几天,把相关问题再考虑考虑?
        这位领导的话,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而是让黄纬禄自己“考虑考虑”。这让身为总师的黄纬禄感到难上加难。如果不坚持发射,最后受损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国家利益。倘若坚持发射,万一失败了,谁来承担责任?         最后,经过再三分析、思考,黄纬禄还是拿起电话,向上级领导报告说:“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已经考虑过了,应该准备的也全准备就绪。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建议按时发射。但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执行命令。”
        很快,北京指示:尊重第一线同志的意见,同意按计划发射。
        1982年10月12日,第二枚导弹正式发射。发射这天,全体试验队员列队码头,黄纬禄站在队伍前,只简单说了几句话:“现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少汇报,大胆做主!该做什么做什么,按程序执行,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结果,发射成功,举国同庆。          当晚,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会上,一向情感内敛的黄纬禄豪情激荡,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龙腾虎啸刺九霄,群情振奋心暗焦。
        航程段段传喜讯,忧虑之情渐渐消。
        忽闻落区传捷报,万众欢腾齐跳跃。
        弹头中靶精度高,胜者心潮如惊涛。
        诗中“惊涛”二字,足见此次发射,黄纬禄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严父,慈师,“两弹”元勋

        大女儿黄道群说:“当年单位还是部队建制的时候,水电费都不用自己家交。家里有电熨斗,但父亲从来不准我们用,直到后来每家自行交水电费后,才允许我们用电熨斗。”
        1984年,黄纬禄荣立航天部一等功;
       1986年,黄纬禄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1年,黄纬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最后这个奖项,是黄纬禄一生获得的最高奖赏。这一年,一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黄纬禄已是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了。
        黄纬禄是技术专家,他时常念叨的一句话却是:“一个人的品德,比技术更重要!”黄纬禄对自己有一个叫“三个三”的要求:在基地工作,要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扫厕所;出差时,只要能走出去就行,有饭吃就行,有地方睡觉就行;用公车时,自己办私事不能派车,接送亲友不能用车,家人有事不能搭车。
        黄纬禄从1965年起到离开这个世界,一直住在一间并不宽敞的老房子里。本来,其间他有三次搬进将军楼、部长楼和院士楼的机会;但他就是坚持不搬,且一住就是半个世纪。他的大女儿黄道群说:“当年单位还是部队建制的时候,水电费都不用自己家交。那个时候家里有电熨斗,但父亲从来不准我们用,只能用火烙铁,直到后来每家自行交水电费后,才允许我们用电熨斗。”
        而黄纬禄对工作的态度,更是远近闻名、有口皆碑。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有一次导弹出了故障,作为总师,黄纬禄焦虑不安,精神非常紧张。于是他在主持召开总师扩大会的时候,头痛发烧,还因长期的胃溃疡而引起胃出血。黄纬禄让秘书弄点止血药回来,自己悄悄做了处理,并再三叮嘱秘书:“不要外泄我的病情!”就这样,他靠着止血药,忍着病痛,直到第五天会议结束才被送进医院。医生检查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还有心脏病!且因操劳过度,体重还掉了22斤!
        到了晚年,黄纬禄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但不少航天系统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学子、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都喜欢前来向他讨教,他的家常常成了办公室和课堂。每逢客人来访,黄纬禄都会让女儿帮他穿戴整齐,然后提前坐在沙发上,恭候客人的到来;但凡请教他的人,无论熟悉的还是不认识的,他都满腔热情,诚恳相待,一视同仁,尤其是对青年人,他更是厚爱有加倾力相助。
        2011年11月23日20时08分,历经95个风雨春秋的黄纬禄闭上眼睛,永远离开了我们,也永远离开了他默默坚守了一辈子的“战场”——一个没有炮火硝烟、名利金钱、鲜花掌声的“战场”。这个“战场”只属于国家,不属于他个人。
         选编自《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3年第1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干,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