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3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司空见惯:烂尾新闻的副产品

[复制链接]

2042

主题

5

听众

1万

积分

一级上将★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军事干部 英勇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国防服役章 50年以内老兵 正团职军官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00:56: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6:28 编辑

         司空见惯:烂尾新闻的副产品

       听说过“烂尾楼”、“烂尾工程”之类的词儿,愣是没听过还有“烂尾新闻”一说,不能不佩服媒体人超强的创新能力!

       啥叫“烂尾新闻”呢?《新京报》解释说:“媒体、公众纷纷关注于那些热点新闻、事件,特别是牵涉到官员违法、违纪的各类丑闻,并冀望依此推动法治的进步,实现对权力的规范、约束,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吊诡的是,许多新闻事件轰轰烈烈地产生,却最终悄无声息地没了下文……”新闻也有“烂尾”,稀奇!难怪媒体惊呼“吊诡”。


      其实呀,媒体真的不该这么“没见识”。为毛呢?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的大国,神马事儿都是有传承的。就比如这“烂尾新闻”,唐代就曾有过,还因此催生出一个著名的成语呢。


    新闻主角:一代诗豪刘禹锡

      此君的生平,我想就不必再介绍了吧,小学生经常朗诵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刘禹锡的大作。刘为官数十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干的是监察御史和刺史的活儿。

      监察御史,大家都知道是古代的风纪官儿;然而刺史,就比较模糊。有说刺史就是太守,乃地方州府的行政一把手,对不对呢?对了一半。汉代的刺史,不具行政职能,单纯就是巡察地方;隋炀帝改刺史为太守,同时另设司隶台,掌风纪,官儿也叫刺史;唐代相反,太守又改成了刺史。实际上,无论在隋在唐,刺史的“刺”(检核问事)的职能始终被保留。


      也就是说,唐代的刺史,是集行政、纪检、监察等职能于一身的。

      唐德宗贞元九年,刘禹锡中了进士,荣入博学宏词科,不久即开始其监察御史生涯。王叔文搞改革,刘禹锡被重用,短暂离开过“纪检委”,王叔文倒台,他坐贬朗州刺史,回归老本行。其后分别出刺过播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一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年近古稀的刘禹锡,才加检校礼部尚书,离开纪检岗位,旋即去世。

      新闻事件:三官儿与一美女的腐败案中案


      大和五年(831),经宰相裴度推荐,刘禹锡回京到教育部当了个司长(礼部郎中),挂集贤殿学士衔。不巧的是,也正是这一年,裴度罢相,刘没了靠山,被贬出刺苏州。

      临行前,司空李绅仰慕其才名,特大摆筵席为其践行,不仅如此,李绅还让自家的宠姬出来唱歌侑酒。此歌姬身段妖娆,舞姿曼妙,一双知心体己传情目,一曲阳春白雪高雅曲,让在座的嘉宾无不颠倒。(注:唐时司空为“三公”之一,贵族才有的虚衔,地位崇高,不具体任事)

    刘禹锡自然也心花怒放、情不自禁,脱口吟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啥意思呢?用白话说就是:这位美女太风情万种啦,司空大人天天见,可能没觉得她的魅力,我老刘却被她迷倒了,肿么办肿么办!
李绅是个性情中人,听了刘禹锡的诗后,哈哈大笑,立即对刘禹锡说:没啥,她,归你了。

    这事儿在唐代不算腐败,只能算佳话韵事(古代娱乐新闻的一种),若在今天,就难免性贿赂之嫌。
[size=+0]刘禹锡属于公然索贿,李绅作为有职无权的宗亲,送女人给刘,有无交际地方、积累名利资源的意图呢?赵炎以为不一定,但其作秀、制造新闻热点的意图,则是显而易见的。古代文人都有这嗜好。
       通过各种“媒体”的炒作发酵,这则新闻迅捷传播开去。

      好事传千里,自有妒花风。刘禹锡还未来得及携美人去苏州赴任,又爆出另一则新闻。原来,京师长安还住着另一位司空,叫李逢吉,他听说刘禹锡吟诗得妾,不由妒火中烧,派人去刘的住处蹲守,逮机会强行抢了这位美姬。

      这让刘禹锡很是难堪也很无奈。告状吧,不行,人家是贵族,拉倒吧,又有点舍不得。于是,他想了个辙,故伎重施,连写几首诗赠给李逢吉,希望司空大人“见惯见惯”,把美女送还。但李逢吉是个见色忘义的主儿,根本不喜欢也看不懂他的诗,想还美人,门也没有。这真是成也司空,败也司空。

       新闻烂尾:“司空见惯”变成语


       刘禹锡在失望之余,跌跌撞撞的上路,大和六年(832)二月,到了苏州。主角都离开京城了,新闻还热点个啥?不“烂尾”也“烂尾”了。

     试想一下,如果刘禹锡跟李逢吉争夺女人的新闻不“烂尾”,结果会怎样?
      无非两种版本,一是“司空见惯”的新闻,继续热点着,二是“司空不见惯”的新闻在同时热点,并盖过了“司空见惯”的风头。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人们会很快淡忘曾经的佳话,而选择性记住李逢吉的恶行与刘禹锡的憋屈;那么,“司空不见惯”一词,将成为坊间热词而被流传下来。
       然而由于李逢吉的仗势“封锁”(不接受刘禹锡的诗歌,不妥协放人,新闻也就继续不下去)和刘禹锡的离开,这则新闻随即“烂尾”,让“司空见惯”的佳话始终占据着“媒体”的头条。
    一直到刘禹锡三年后离开苏州,该新闻还很有热度。“刘禹锡罢苏州。过杨州,帅杜鸿渐饮,大醉归,宿传舍。既醒,见二妓在侧,因问之,乃曰:‘郎中席上与司空诗,因遣某来。’问何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
      杜鸿渐是谁?中唐名相。刘禹锡路过扬州的时候,杜早已罢相,其时刚好任“河南淮西南东道”副元帅,治所就在扬州。而在这之前,杜是从成都回到京城,作短暂停留后来扬州的。
       也就是说,“司空见惯”的新闻,很有可能早已传播至剑南一带,甚而至于全国各地。因此,当刘在席间吟此诗,杜立刻心领神会,送上美女也就自然了。
      今天,“司空见惯”是个成语。大家在使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时候,不会不想到其背后的诗人率性与纯情佳话,但也不能忘记它曾经的“烂尾新闻副产品”的特性。

   
许多事情,譬如各种陋习、腐败、弄权、丑闻等等,在如今好像都司空见惯。赵炎以为,只有让这些“司空见惯”不再“司空见惯”,我们的社会才会纯正而富有生气,我们的党和政府才会廉正而得到人民的爱戴,我们的新闻才会有始有终而不至“烂尾”,我们的媒体才会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而不至发出“吊诡”之声。(赵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干,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