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在12月底出台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将再度延期。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的《方案》起草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历时八年之久,屡次延期。按照计划,《方案》原定于6月底出台,但由于有关部门间的分歧较大、内容还不成熟,将出台时间推迟到了10月底。后又因诸多因素,拟推迟到12月底出台。(12月17日《财经》)
民众望眼欲穿的收入分配改革,历时八年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在列出具体的出台时间表后,最后“临门一脚”也陡生变数,陷入难产僵局。这样的尴尬局面,诚如学界概括:“这是一场诉求有余而动力不足的改革。”
民间对收入改革的诉求与期待不可谓不强烈: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居民收入多年跑不过CPI,居民收入增长占GDP相对比重不升反降……哪一样拎出来,都是收入分配现状必须改革的理由。但是利格局的洗牌与打破,又绝对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无论是利益博弈关键点的国企高管收入水平,还是作为“曲线救国”方式进行讨论的减税措施,虽着眼点多是力求反哺民生,不过因为触及到坚冰般的群体利益,遭到相关利益者反对,就成了意料中的事。
收入分配改革,本来就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破旧立新,顺应民意,注重公平与效率,强调市场规律,重新洗牌分配利益,也是改革的必然过程。改革要拥有革故鼎新的力量,最重要的,不是去忙着平衡既得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谁也不得罪,或者试图从技术上找出路径,分配利益、转圜关系,而是要真正拿出勇气与魄力,开门立法,公开博弈,增大民众话语权,让民众也参与到收入分配改革的讨论中来。
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当然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做大了民意,改革便可能在民众、企业、公共部门的公开博弈中,以民意化解阻力,以民意为改革成功破局增大筹码。这或许才是改革应当依赖的路径。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利益人,民众需要也应该握有话语博弈权。可以想象,如果政策制定始终处于密室博弈中,那么收入分配改革,便只可能在既得利益的争斗中,陷入如今这种“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对收入分配改革中技术手段的探索,不可谓不尽力。一些地方公布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甚至考虑以量化指标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考核,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为收入分配提供了良好范本。
说白了,只要改革的基本价值和立场,是以民众权利最大实现为目标,技术手段从来都不是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要做的,是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彰显社会公平正义。那么在话语权上,首先就赋予民众更公平的权利吧,只有这样,收入分配恐怕才不会在拖延中,一再让民意诉求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