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历史原因: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国殖民地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并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其起因是英国一手策划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处于混乱的局面,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这是向西藏侵略扩张的大好机会。于是,英印政府开始派遣“讨伐队”向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引诱以及所谓订立契约。1914年3月,英国侵略者策划“西姆拉会议”,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但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英国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及其助手贝尔诱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骗夺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麦克马洪在德里交给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威逼夏扎在上面签字盖印。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围包括藏南的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有着丰富的矿物、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但从此埋下了中印边境东段争端的祸根。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而且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逐步向“麦克马洪线”推进。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予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与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迁;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西藏解放后,印军继续向传统习惯线以北、各地开进,遭到当地居民的抵抗。1953年阿萨姆邦的印军一个来福敌连共70余名官兵,逆苏班西里河西而上,侵入塔吉村时,被埋伏在丛林中的珞巴居民用弓箭将其全部射杀。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在侵占的9万平方公里我国领土上,建立起它的“东北边境特区”。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1954年印军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目前中印边境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印度多年前就在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且陆续向该地区迁入了700多万人。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我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中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但由于我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但是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于是印度政府蓄意向中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1959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和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并硬说我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言辞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1962年,印度政府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我国的诬蔑。在军事上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印军又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59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最近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但印方拒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但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不能取得结果。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印度在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实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1962年10月,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而印度国防部长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着,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但是,印度方面毕竟错误估计了形势,它以为它当反华急先锋和南亚霸主,会得到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的援助和赏识;以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已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以为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正企图窜犯我东南沿海,牵制了我主要国防力量,西南地区防务空虚,以为中苏裂痕加深,中国“孤立无援”。所以,它认定此时还是在中印边界全线进攻的“良好时机”,不管它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因而利令智昏,走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道路。 为了打击印度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中国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指出,此次同印度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西藏边防部队共集结10300余人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我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前仆后继,勇猛反击。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仓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当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第二阶段(11月16日至21日)。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11月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印军退路,完成了对印军的包围。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展开激战,至19日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其中我一支先遣部队,快速反击,深入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消息传到新德里,引起印度人的几大恐慌,新德里的大街上临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印方被迫临时将总理府迁往孟买。尼赫鲁总理一个晚上给美国总统连打三个紧急电话,要求美国紧急出兵救救印度。20日西段作战胜利结束。入侵印军的据点全部清除。21日,我军在瓦弄之战中,又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在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约1个营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东段作战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中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不过主动撤军也引起后人的另外一种评价:中国除了胜利者三个字什么也没得到,印度除了背上失败者的名声,却获得了发动战争的实质收获)。 中国边防部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48、65旅),另歼灭印军第5、67、114、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飞机、坦克、汽车、大炮等各种大量武器。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本文参考百度百科词条:中印自卫反击战
![]()
![]()
![]()
![]()
![]()
![]()
新德里风光
![]()
zhuan 中印自卫反击战烈士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