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妻不堪生活重负与他离婚,留下一个智障的儿子
爱慕英雄的杜全芬相夫教子,助他的生活芝麻开花
为英雄撑起一个完整的家
□鹤壁日报记者 田白雪 张艳
于建军和杜全芬。
田白雪 摄
20年前,杜全芬24岁,年轻漂亮、勤劳能干,又因其家境优越、有稳定工作,这让她成为很多同龄男士的追求对象;于建军31岁,离异后带着一个患有智障的10岁儿子,靠摆地摊儿卖杂物勉强维持生计。那年春节,在浚县逛庙会的杜全芬,遇上了摆地摊儿的于建军,从此,两个条件悬殊的人便开始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
铁骨英雄立下一等功
7月26日下午,记者在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环路信用社见到了于建军和杜全芬夫妻俩。
于建军,1962年生,浚县卫贤镇山西村人,黝黑的皮肤,爽朗的性格,举手投足间透露着雷厉风行的军人气质。于建军说,电影《英雄儿女》对他触动很大。1978年底,他带着浓浓的英雄情结当了兵。3个月后,部队就开赴西南边陲,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了。
1979年2月16日晚,于建军冒着生命危险,用半截竹竿摸黑引爆了4颗地雷。17日凌晨4时,部队发动全线攻击,在炮火封锁阵地后,他又只身冲进敌营,将**筒投向敌人,成功炸掉了敌人的火力点,为我军占领高地打开了有利局面。
因为于建军为战斗胜利做出了卓著贡献,他荣立了一等功,于建军成为了英雄。
妻子不堪生活重负离他而去
“认识全芬之前,我真是尝尽了生活的苦。”1983年,复员回乡的于建军自己开办了一个养猪场,并与家乡的一个民办教师结婚。岂料,当时猪仔价格暴跌,一角钱一斤都没人要,几百头猪都放了。后来,于建军上山拉过石头、卖过石灰,还蒸过馒头……
经历几次失败后,妻子劝于建军想办法找人安排个工作,但都被他拒绝了。“我堂堂一个男子汉,征战沙场都不怕,这么点儿困难能挺过去!”于建军执意不给政府添麻烦,坚持自谋生路。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991年,妻子再也无法忍受现有的生活状况,提出离婚,并将智障的儿子留给于建军,她带着女儿离开了。从此,于建军父子俩相依为命,寄住在空旷的厂房里,靠做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偶遇心中英雄,她暗许芳心
1993年春节,一位身材高挑的妙龄少女认出了正在摆地摊儿的于建军,她就是杜全芬,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环路信用社的一名职员。“初中时,我就在《解放军报》上看过他的事迹报道,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当时看他如此窘迫,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杜全芬说。
此后,她经常到果品厂(于建军的住处)帮忙照顾于建军的儿子。
1993年8月1日,杜全芬请于建军吃饭。“蛋糕、蜡烛、美酒……头回有人这样为我过生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于建军如在梦中。次年5月1日,杜全芬不顾亲朋的反对,嫁给了于建军。
她帮他办起了广告公司
“现在看来,我的坚持是正确的,建军没让我失望!”说着,杜全芬温柔地看向了身边的于建军。“是全芬改变了我的命运,为我带来生活的希望。”于建军哽咽道。
结婚后,杜全芬拿出积蓄,四处筹借资金,帮于建军承包了浚县广告公司。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广告公司的经营逐渐有了起色。经历过创业困境的于建军,还为十几名下岗军属和退伍军人安排了工作,让他们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干事创业中,于建军充分发挥军人的优良作风,注重信誉,一丝不苟。不到三年,他的广告公司便迅速壮大,生活也步入了正轨。于建军和杜全芬的女儿于海歌出生后,他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1999年,于建军被评为浚县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被评为鹤壁市优秀复员退伍军人;2010年,他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她用爱让这个家越过越好
在于建军为公司业务操劳的同时,杜全芬在家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婆,并教智障儿子于海阔像正常人一样自理生活。“全芬比他亲妈还尽职,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海阔。”于建军透露,前几年,为给海阔找对象,杜全芬四处求人说好话,相了几十个对象都不止。
目前,于海阔正在郑州一家汽车美容公司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钱。“全芬给海阔说了个好媳妇儿,今年年初还为我们生下一个大胖孙子,小日子越过越好了!”于建军说起儿子的事儿,高兴得合不拢嘴。
“全芬让我重新收获了爱情,收获了事业,收获了幸福生活!她为我和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于建军拉着妻子的手承诺,他将用余生的努力和奋斗让她幸福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