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4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一篇通讯看真正共产党人的楷模——纪念甘祖昌同志

[复制链接]

1954

主题

28

听众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超级爱心大使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3:59: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一篇通讯看真正共产党人的楷模——纪念甘祖昌同志 推荐1975年4月18日《人民日报》的介绍老红军甘祖昌同志事迹的通讯全文,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真正做到“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闻背景:习近平:向农民将军甘祖昌夫人致敬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徐京跃、隋笑飞)9月26日下午3时,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结束时,习近平把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左边的一位老人。
  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前辈,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
  习近平对在场的300多位与会者介绍,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江西籍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将军,但是他坚持回家当农民。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至今半个世纪过去,看到龚老现在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今天看到她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再次向龚老前辈表示致敬。
  这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一篇通讯看真正共产党人的楷模——纪念甘祖昌同志  文锋按: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里概括得清清楚楚。伟大导师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强调说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韧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建国以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则一直号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为此他领导我们进行了极为艰辛的探索和奋斗,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绩,也留下了可贵的经验与教训。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一代代共产主义战士顽强战斗、不断涌现,他们坚持继续革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敬爱的周总理曾说过,他的“养生之道”就是缅怀那些为革命而牺牲了自己一切的先烈,每当想起他们的时候,就充满了力量,鼓舞自己继承先烈遗志革命到底。今天,本人推荐1975年4月18日《人民日报》的介绍老红军甘祖昌同志事迹的通讯全文,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真正做到“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民日报:万里征途不歇脚——记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甘祖昌  1975年4月18日
  黎明来临,朝霞满天,翠绿群山呈笑颜。在通向田间的路上,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战士,身穿粗布衣,肩扛锄头,脚登草鞋,腰间别着一杆旱烟袋,同男女社员一起迎着旭日,踏着露水,说说笑笑地走着。这位老战士,就是十八年前回乡务农的老红军甘祖昌。当年,他不当部长当农民,曾在全国传为佳话。如今,十八年过去了,他仍然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分,朝气蓬勃地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贡献力量。当地群众看到他这样大年纪,还保持这样好精神,都赞扬说:甘祖昌真是万里征途不歇脚,不愧为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
  “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
  甘祖昌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受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全国解放后任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头部三次负重伤,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不能坚持领导工作,领导和同志们都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但是,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教导,认为共产党员决不能享清福,而必须继续坚持战斗,毅然向组织要求道:我虽然不适应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但我还有一双手,我要回到家乡去当个新农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九五七年,经过党组织的批准,甘祖昌带着全家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踏上了新的征程。
  甘祖昌一到家乡,就向党支部报到,说:“我到农村落户来了,和同志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天,他到商店买了几只大粪筐,第三天清早就打着赤脚,穿着黑布衫,背着大粪筐在湿漉漉的田埂上拾粪。从那以后,十八年如一日,除了生病、外出开会以外,他几乎天天和社员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社员们关心地说:“老部长,过去你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和我们一样干了,指点指点就行啦。”甘祖昌笑着说:“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怎能不劳动?”
  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甘祖昌象当年打仗一样地豁出命来干。沿背大队是个山穷土瘦的地方,全大队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冷浆田,产量低。甘祖昌带领社员群众详细地察看了六十多亩冷浆田,开了二十多次调查会,找到了改造这种田的途径。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们在数九寒天便展开了改造冷浆田的战斗。他每天第一个来到田头,带领社员跳进结着一层薄冰的冷浆田打木桩,筑篱笆,捞稀泥,开沟排水。他们连续奋战五个冬春,把全大队的冷浆田全部改造成了大寨田,亩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县里在沿背大队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全县掀起了改造冷浆田的热潮。
  坊楼公社有条沿江河,两岸却有不少“望天丘”,年年遭旱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甘祖昌又爬山越岭,亲自去勘测、调查,提出了拦河筑陂的计划,并且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同社员群众一道投入施工战斗。工地附近没有公路,水泥、钢筋等物资不能用车子运进去。甘祖昌组织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成立突击队,并鼓励他们说:“过去我们开发南泥湾,耕田没有牛用人拉;现在,汽车开不进来,我们还有双肩嘛!”他喊了声“跟我来!”就领着大家扛的扛,挑的挑,沿着崎岖的山路,把物资从七里外的地方运进了工地。炸药不够,甘祖昌就带领大家拆旧墙,熬土硝;土箕坏了自己修;钢钎坏了自己打。多少个清冷的早晨,他第一个来到工地;多少个北风呼啸的夜晚,他和社员一起挑灯夜战。五个月后,一座蓄水量五百五十万立方米的江山陂建成了,四十三里的水渠也同时完工了,五千多亩土地得到灌溉,“望天丘”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甘祖昌患有好几种病,党组织和社员群众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一再劝他好好养病,注意休息,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没关系,这点病算得了什么?我们不能为了活命丢了革命!”只要能起床,他一天也闲不住;工作起来,常常连药也忘了吃。
  一九七○年冬,甘祖昌患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肺气肿也复发了。当时,他家邻近的屋场大队正准备修建龙潭水库,有人提出一个不切合实际的方案。甘祖昌知道后,就带病来到屋场大队,和干部社员一起翻山越岭,勘测地形。大家见他又咳又累,头上直冒汗珠,多次要他回去休息,他怎么也不依。他把汗水一擦,继续前进。经过顽强的努力,他们终于把那个地方的地形、地质等情况搞得一清二楚,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结果比原设计少修一条三、四里长的渠道,十多户人家也不需搬迁了。在兴建水库的过程中,他还是三天两头来到工地。后来,他病倒了,只好住进医院治疗。但他人在医院,心却在工地上。医生要他至少住三个月,他只住了三十五天,就带了些药回家投入了修建龙潭水库的战斗。
  在坚持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同阶级敌人和错误路线的斗争中,甘祖昌更是挺身而出,无所畏惧。
  一九六二年,刘少奇刮起一股“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风。这时,有人送给甘祖昌一份所谓“百户调查”的材料,企图证明自留地收入“高于”集体收入,为单干制造舆论,并且告诉他:这个材料是有来头的。晚上,甘祖昌戴着老花镜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伟大导师的教导使甘祖昌心明眼亮。他想:中国革命几十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实现这个伟大理想。现在有人竟然宣扬单干的优越性,这不是想重新恢复私有制,要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去吗?他认定这是一股妖风,必须坚决斗争。第二天一早,他打着赤脚,背着挎包、米袋到群众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农村人民公社前后变化情况和两条道路斗争现状。他花了半个月时间,走访了十个大队,最后,整理了坊楼公社两个大队两条道路、两种结果的情况对比的材料:富冲大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粮食连年增产,由原来缺粮、缺钱、缺牛的穷队,变成了年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队有积累,户有余粮的先进队;而和富冲大队田靠田、村挨村的方陂大队,由于把集体的田分给私人种席草,任意扩大自留地,资本主义思想泛滥,粮食连年减产,一年吃回销粮六万多斤。甘祖昌带着材料,向莲花县委汇报了调查经过,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县委根据他的建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农村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两条道路斗争,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
  十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甘祖昌和贫下中农一道,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苦奋战,顶住了刘少奇、林彪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破坏干扰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妖风,促使坊楼公社不断前进。全公社先后建起了江山陂、快省陂、峙垄陂、马家坳水库、龙潭水库等水利工程,旱涝保收面积由百分之二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不毛之地的红壤岗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低产的冷浆田变成了粮棉高产的丰收坂。全公社还兴建了十二个小型水电站,队队都用上了电灯,农副产品加工也都用上了电力,整个公社呈现一派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一谈起这些变化,社员们都称赞甘祖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顶梁柱”。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
  甘祖昌南征北战几十年,从不居功自傲。他常说:“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他回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同他两个弟弟家挤在一栋房子里住。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多次要拨款给他盖房子,他都谢绝了。村里的人说:“按照国家规定,给你盖房子是应该的嘛!”甘祖昌说:“国家规定可以给我盖房子,这是党的关怀。但是我们不应该追求这种特殊照顾。现在国家搞建设,用钱的地方很多,我家暂时能够住下就行。”后来,家里人口增加了,老房子实在挤不下,甘祖昌就带领全家老小,利用农闲时间自己动手打砖做瓦,盖起了一栋普通民房。省民政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到他家,见窗户没有装玻璃,提出要给他买玻璃装上,甘祖昌说:“窗户上装玻璃,在城市是大众化,在我们农村,那就是‘小众化’了!”直到现在,他家的窗户还和当地社员的一样,是用塑料薄膜蒙的。
  甘祖昌经常告诫自己:一个老干部,如果因为自己资格老,过去职位高,连身体也高贵起来,只讲养身,不讲革命,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天长日久,就会导致政治上的蜕化变质。回乡十八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吃的、穿的、住的都和普通社员一样,连抽烟也是用自己做的旱烟袋,抽的是自己种的烟叶。一年夏天,他出差到江西省东乡县。县委领导同志前来看望他,找遍了饭店的套间、单间、双人间,都没有找到,最后在一个普通的大房间里找到了他,看到他和几个旅客住在一起。今年三月中旬,他到北京开人大常委会议,穿的还是在新疆穿过的那身打了几处补钉的旧棉袄,带的还是那只旱烟袋。
  甘祖昌回乡后,国家仍然给予他在部队时的工资待遇。他没有把这些钱看作是私有财产,花一分钱都要掂一掂分量。他说:“工资是国家给的,是劳动人民给的,我们只有把它用到革命事业上去的责任,没有丝毫挥霍浪费的权利。”他家有副帐钩坏了,他爱人说:“买副新的吧,只要几角钱。”甘祖昌说:“只要几角钱?几角钱可以买好几斤化肥,多打十几斤粮食。”他找了根铁丝,自己做了一副。甘祖昌有条毛线裤,是抗日战争时一位烈士生前送给他的,当时已经很旧了。甘祖昌穿着这条裤子,在南泥湾开过荒,在晋西北打过蒋匪帮,在新疆办过工厂。回乡以后,这条裤子又伴随他十几年,已烂得无法再用毛线补织,他就用布块缝上去,继续穿。甘祖昌自己这样节俭,可是,对支援发展集体经济,帮助社员解决生活困难,却十分慷慨。邻近的屋场大队兴修一个水库,资金不够,打算要国家贷款。甘祖昌知道后,便对屋场大队干部说:“不要向国家伸手,还是自力更生吧!”他主动拿出六百元工资支援他们。屋场大队干部社员深受感动,立即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克服困难,建起了水库。为了帮助集体兴修水利、购买化肥、添置农业机械、解决社员生活困难,十几年来,甘祖昌捐出的钱占了他工资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有人问甘祖昌:你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钱不花,到底图个啥?甘祖昌爽朗地回答:“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级再培植一个新的特权阶层。我们干革命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
  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子女比较多。他看到社会上有的老人为子女造房子、置家具,很羡慕,便提出要父亲给他盖一栋新房。这件事,引起了甘祖昌的深思:我们老一辈人到底应该给后代留下什么?是留下一个安乐窝要他们去经营,还是留下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让他们去发扬光大?晚上,他把几个孩子都找来,同他们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他指着“废除继承权”的论述,对他们说:“留下一笔物质财富,让后代过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那是地主资产阶级的继承观。我们无产阶级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的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他严肃地批评了大儿子,又给每个孩子发了劳动手册和生产工具,并和孩子一起,订了一条“家规”: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人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会主义道路,同阶级敌人和错误路线的斗甘祖昌的二女儿仁荣,是一九七二年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甘祖昌手把手地教她插秧、割禾等各种农活,经常检查她的劳动工分手册,不断对她进行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前年夏天,仁荣参加了队里的“双抢”突击队。一天,别人还没收工,她却提前回到了家里。甘祖昌问她为什么提前回来,仁荣回答说:“这个农活,又紧张又艰苦,我干不了,我要继续上高中。”
  甘祖昌见仁荣思想出了岔子,晚上,就给她讲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件事:一九二七年,甘祖昌参加革命后,和共产党员刘春元一起战斗。一天,他们在一起畅谈革命理想,刘春元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让家乡变个样,山上长花果,山下变粮仓。”几天后,刘春元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倒在血泊中还断断续续地说:“要……革命……到底呀!”讲完这件往事,甘祖昌激动地说:“今天,这‘革命到底’的担子就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一定要象当年红军那样,‘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把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爸爸的教育,激励着女儿前进。第二天,仁荣又出现在“双抢”突击队的行列。
  现在,甘祖昌有三个子女在农村当普通社员。甘祖昌对他们不仅自己言传身教,还请村里老贫农给他们上阶级教育课,用村史、家史、革命斗争史和新旧社会对比,教育他们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把青春献给农村,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甘祖昌严格要求子女,要有老红军后代的革命责任感,不能有老干部子女的优越感。他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反对滥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也决不通过熟人关系“走后门”。一九七二年的一天,在莲花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念书的大女儿平荣,回到家里对甘祖昌说:“爸爸,我要去参军!”甘祖昌一听高兴地问:“选上啦?”平荣低着头,半晌才说:“爸爸,你给新疆军区写个信吧,我想到那里去当兵……”原来,平荣听说莲花县不征女兵,新疆征女兵,心想,爸爸原来是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只要他写个条子准没问题。甘祖昌一听这个情况,就严肃地对她说:“你想参军保卫祖国,愿望是好的,但要服从国家的需要。新疆有新疆的征兵计划,干部子女更应模范地遵守国家规定,不能闹特殊,这个后门不能开。”平荣觉得有道理,就接受了爸爸的意见。
  甘祖昌的三女儿公荣在小学念书时,曾经穿过一双带洞的旧鞋子上学,有的同学笑话她太寒酸,她脸刷地一下子红了。她想,可不是,我们家还穿这样的鞋,又不是没有钱买。一放学回家,她就把旧鞋脱掉,扔到墙根下了。甘祖昌把这双鞋拣了起来,一针一线地补好,然后交给公荣,说:“你丢掉的不是一双鞋子,而是丢掉了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鞋子破个洞,补一下还可以穿。思想上出了漏洞,资产阶级灰尘就会钻进来,可要警惕呵!”公荣懂得了爸爸的意思,就高高兴兴地把这双打了补钉的鞋穿上。甘祖昌还手把手教她补鞋袜,缝衣服,让孩子从小懂得艰苦朴素的重要。
  坚持万里征途不歇脚的伟大力量,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甘祖昌就注意学习革命理论。回乡以后,不管工作多忙、困难多大,他一直坚持刻苦攻读。几年来,他读完了四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斯大林的部分著作,两次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他学以致用,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甘祖昌结合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又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要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不但要艰苦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盖瓦,更要自觉地带领群众一锹一锹地铲除滋生修正主义的土壤,一步一步地造成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甘祖昌说:“人到七十不算老,革命斗志不能衰。干革命不能船靠码头车到站,一定要万里征途不歇铁脚板!”
  附:  甘祖昌同志简况:
  甘祖昌同志(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副科长,红六军团工人连副连长,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红六军团供给部材料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供给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二军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甘祖昌同志回家乡莲花县洋桥乡务农。解甲归田后,甘祖昌同志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回乡29年来,甘祖昌同志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1986年3月28日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病逝,终年81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