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鱿鱼 于 2012-10-8 17:00 编辑
我参加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一九六二年八月,我奉命调到“419”一五四团,编入三营九连三班,随后参加了中印自卫反击战。是什么原因爆发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如何进行的? 一、中印手足为何反目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在抗美援朝最为激烈的1951年,中国为缓解印度粮荒,在自身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 上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四访印度,共同确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九五八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更令人难忘的是印度总理尼赫鲁一九五四年十月访华,毛泽东与尼赫鲁话别时,意外地吟诵了屈原的二行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叫喊声。 然而,中印关系危机却已悄悄来临。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然未曾正式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却修改了官方地图,在中印边界地带肆意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两国关系就此跌入低谷。 中印关系从手足情深到反目成仇,追根溯源主要是“大印度联邦”在作崇。 “大印度联邦”本是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为基础,向周边乃至东亚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想不到尼赫鲁却对它格外欣赏。他早在1934年就在自传中写道:“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他还认为,印度必将成为联邦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并把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势力范围。 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西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1959年,西藏叛乱失败后,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继续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上半年,印度沿麦克马洪线建立了大约二十四个新哨所。他们越过麦克马洪线,在多拉建立哨所,在多拉不仅印度陆军自己的地图上都标明哨所位置在中国境内,而且在五月间还在该哨所发现一块用中文写的木牌。七月份在提斯浦尔译出,原来是宣告:这是我国的山河。(中国的山河) 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冲突。为避免边界冲突,中国方面从边境后撤二十公里。印方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印度陆军总部发出一项指示,命令东部军区将哨所向前推进,以便有效占领整个边境。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讲到:“最后,如果你们愿意这样说的话,就采用战争的手段……我们要不断加强我们的阵地。” 九月十六日,北京在外交上(向印度)提出抗议,照会回顾了印度军队一九五九年侵入了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并且长期滞留在那里。北京指责印度方面现在更侵入了扯冬。这种步步蚕食的行动充分暴露印方侵略的野心之大,也表明印方正积极扩大紧张局势到中印边境全线。照会最后提出当时人们听惯了的警告:如果印度一意孤行,必须对由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 九月二十二日印国防委员会命令如下:“通盘决定与前几次会议所讨论的相同。即陆军应作好准备,并尽速将中国部队赶走。”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八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和堂召开,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先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他俩汇报完,周恩来开始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召见他。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走进中面海,中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个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万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边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印度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中国外交官们也正向第三世界游说自己的观点。此时反击,对中国是有利的。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常委会一直开到深夜,领袖们从大略方针谈到细枝末节。张国华一边要抢记,一边又要提供情况,很是紧张。散会时,头已疼得要裂开似的。高血压病又犯了。他不吭气,很快登上了飞机。
颜德祥、邬家富
2012年10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