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5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匡政:《道士下山》背后的中国哲学

[复制链接]

27

主题

1

听众

170

积分

★新兵★列兵

Rank: 1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20:49: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说陈凯歌是导演界的话题王,我想没人会反对。《道士下山》公映后,仍然如此,网络和媒体充斥的多是各种吐槽,人人比着尖酸、赛着刻薄,似乎不毒舌不足以平“民愤”,关于电影本身的讨论反而少之又少。有时我觉得对于陈凯歌引发的这种现象,甚至比陈凯歌的电影更值得研究。

  《道士下山》在陈凯歌的电影中,虽称不上经典,但比起近两年的国产大片来说,显然是一部用心之作。因电影涉及到道教与佛教,被删减了不少内容,使得有些桥段的交待与情节转换上略显突兀,这也是事实。但即便如此,它仍然称得上是一部有探索、有发现、有创新的商业大片,有不错的观赏性。

  《道士下山》的故事脉络清晰,说的是民国乱世,小道士何安下奉师命跨出山门下山,坠入滚滚红尘中的种种奇遇。“拜师”和“为师复仇”是引出故事的两个关键词,先是因荷叶鸡拜师下山道士崔郎中,引出一出弑兄夺嫂、为师报仇的伦理故事;然后拜师周西宇,带出一段纠葛数十年的师门恩怨,再度因为师报仇,找到查老板,引出一个“不离不弃”的武林友道故事。小道士何安下从最初“想要一个安静的地,却不知道心在哪里”,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最终实现了对道的领悟,放下一切重归道山。

  影片之所以引来批评和误解,根本原因是因为今天的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绝。陈凯歌拍的虽然是一部武侠片,展示的却是对中国“心的文化”的理解。“心的文化”可说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也是很多了解传统文化的学者的认知。如徐复观就说过,“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我们看到小道士的下山之旅,其实也是“寻心”之旅。

  从孟子开始,就把“心”当作当然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道士下山》中的小道士所寻之“心”,也就是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是,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贡献,它不仅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也使每一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成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一旦失去了心的指引,就有可能像电影中的彭乾吾、崔道融一样,随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一提到“心”的文化,有人便认为是唯心论,这也是陈凯歌电影屡屡不能被理解的关键所在,这里映射的其实是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隔膜与误解。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无关,它是一种可感的存在,期望实现的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如荀子说的,“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动时,自然会静下来。影片中的如松长老、周西宇、查老板的所言所行,就是对这一理念的阐释。程颢说“只心便是天”,就是要像小道士那样,把由生活、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种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生活、知识向心的转化,使得电影中呈现的传统文化,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切实、可靠。

  所以《道士下山》表面是一部武侠片,它想展示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心的文化。像小道士的名字一样,追问的是如何安下自己的心。影片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安放方式,也引来的不同的结局。但显然只有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从影片中周西宇和查老板的经历可看出,这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比拼与争斗。所以中国的很多武侠电影,虽然打打杀杀,但呈现的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因为真正了解武术之道者,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

  《道士下山》的几场武戏都很精彩,如赵先生与彭乾吾在篮球场的较量、周西宇和彭乾吾在室内的比武,查老板与赵笠人众多警察的对打,查老板京剧手法的**挑汽车,都让人叫绝。但武侠与武术,仍只是陈凯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技艺中修道,强调的是人人可做尧与佛陀。所以,周西宇练成猿击术后变成了扫地僧,而查老板又重新回到了舞台。武者不仅把武术看作一种艺术,更把武术看作一种对神圣事物即敬畏、又向往的情感体验,看作是对终极存在的信任和关怀。武术在武者眼中有了宗教情怀,有了对“天命”“天道”的敬畏,这才是一个武者安身立命的真正处所。

  武术对武者来说,也代表了来自先辈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命。所以武者在思考武道时,会以天地万物为参照,这种武道在武者眼中,不仅超越人世,甚至超越了宇宙万物,有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人只有感受到这种终极关怀,才能获得对所习之术的使命感,也就是俗话说的“替天行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要不断地展现这种超越生命和天地的神圣力量。在武者眼中,它就是可与天地参化育的武道。周西宇和查老板所修习的猿击术,代表了这一最高境界,所以会“不离不弃,不嗔不恨”。所以,真正的武术之道,与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它并没有一个远离人世的“彼岸”,它关注的始终都是在活生生的人与生活。武者认为,要实现武术的超越和个人生命的完满,必须要用同样的情怀来观照天地万物,并与之融为一体。这种至高的武学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哲学是完全一体,一方面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是天命在人世的见证,有一种神圣的终极性。当武者以这种敬畏的精神来进行自我修练与道德修养时,扩展的不仅是人的内在世界,同时也能使人超越外在的山河自然,达到与万物共生的终极境界。所以在人伦日用、武术武学中中,不仅有对天命的敬重,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自我的力量。如电影旁白中所说“心中有道,而道能容天下。”

  所谓的道士下山,就是要尽性知命。尽性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良能,让它经历成长的磨砺、圣人的教化,才能恢复人天然的良善本性。同时,又要知晓外在,也就是自然、历史、时代、武道所赋予的使命。中国的武学秉承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尽性知命观,把生命和对武道的追求,看作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也承认自然、历史对人的具体限制,这些限制反而成为体现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这里的知命,对失败者也是一种心灵安慰,因为它从反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武术史上,像赵先生、周西宇这样的命运不济者,仍然会被人们视为英雄,因为他们体现的正是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道士下山》看起来说的是道士,但展现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者合而为一的价值体系,所以片中会有如松这样的佛教大师、查老板这样的儒者和周西宇这样的道家。在电这种影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也有渴望心灵自由空灵的释道思想,而小道士的种种奇遇正好成为展现这一思想体系的最好故事载体。陈凯歌其实期望通过电影体现的,正是一种儒释道三者融合的思想境界。这是《道士下山》作为一部武侠片的奇特处,不能不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