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前夕,美国提出在朝鲜以北纬38度线为界,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得到了苏联的认可后,两国军队分别开入朝鲜北方和南方。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不久,南北各方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朝鲜北方在金日成的领导下,迅速组建起了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军队。从1946年起,苏联为朝鲜培训了几千名军官,后来还在朝鲜军队的每个师中配备了约15名苏军顾问。同时,苏联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以T—34坦克为代表的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
1949年2月,金日成命朴一禹(此人长期参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前往刚刚解放的北京找到毛泽东主席,要求 “借”原被称为“朝鲜义勇军”的两个解放军朝鲜族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64、166师)。获得毛泽东主席的首肯后,大批曾参加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朝鲜族官兵被派往朝鲜,充实到人民军当中,其中包括了后来令美军闻风丧胆的方虎山将军。在1949年底,朝鲜人民军的实力确实令韩国军队所胆寒。
当时,朝鲜人民军共辖十个师。前六个师,每师1.1万人,第7师1.2万人,第10师和第13师不满员,每师有6000人,第15师也是1.1万人。另有2个独立团,每个团约8000人;5个警备旅共18600人。一个105装甲旅,装备有120辆苏制T-34坦克。一个独立装甲团,装备有30辆苏制T-34。火炮600门。飞机180架。其中战斗机40架,轰炸机70架,侦察机10架。人民军总兵力约13.7万人。
1950年10月25日,随着朝鲜战争的变化,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介入朝鲜战场。同年11月,苏联空军参战。1951年中期以后,中国与苏联空军米格-15战斗机多次与联军战机交战,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成了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空战的区域。为避免因苏联参战而扩大战事,当时美国国防部长范登堡在发布会上解释道:“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锐的力量是苏联与东欧地区的飞行员,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并严格限制其飞行员作战区域。其指挥官为空战英雄阔日杜布,许多飞行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作战经验极为丰富。
实际上,他们的指挥系统独立于中国军队,但是主要机场仍在中国境内的安东附近。那里距离鸭绿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从日本起飞的美军战机占上许多便宜。此外,美军明文禁止空军单位进入中国境内,绝大多数的时间,这些机场的飞机可以自由起降与集结。美军飞行员曾经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在鸭绿江附近空域巡逻时能够远远看到机场的飞机循序起飞,集节编队完毕之后以高度优势进行空战。尽管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但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监听无线电通讯当中知道苏联的介入,不过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区域以及大多数空战都集中在这个范围之外,显示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并没有失去对制空权的掌握,苏联与中国对于南下建立前进机场的意愿也不高,也造成双方都会到这个区域进行空战。以双方需要飞行的距离来看,美军的F-86平均停留时间在20分钟左右,从战果上来看,美军的确压制住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使用制空权的能力。然而经过长时间交锋,美军试图以轰炸切断中国军队运输线的战略企图,却最终也未能实现。
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将军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曾描述道:“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
苏联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先后有十二个空军师投入了空战,轮番参战的空军人数总计为72000人,1952年最多时达到25000~26000人。苏联空军的歼击机总共击落了1097架敌机,高射炮兵击落了212架敌机。根据看到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档案文献的统计数字,苏联航空兵在朝鲜损失了335架飞机和120名飞行员。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军人总共牺牲了29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