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1名无名烈士遗骨 上传时间:2015-08-03 17:07:44 点击:39431次来源:山河网
[核心提示]在郓城县玉皇庙镇玉皇庙村西北有一座无名烈士墓群,在这里长眠着21位为国捐躯的烈士,这些烈士们的姓名、籍贯、年龄、职务已无从可考,但人们都知道,他们其中的16名是在著名的樊坝战斗中牺牲的,5名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
山河网讯(记者刘越平 宋晓)在郓城县玉皇庙镇玉皇庙村西北有一座无名烈士墓群,在这里长眠着21位为国捐躯的烈士,这些烈士们的姓名、籍贯、年龄、职务已无从可考,但人们都知道,他们其中的16名是在著名的樊坝战斗中牺牲的,5名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周围的老百姓都记得,三年前的墓群,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坟头仅仅是个小土包,而如今墓区土地平整,翠柏掩映,坟头高大了许多,周围建起来长20米、宽11米,高1.5米的院墙。说起这些事来,大家都对卜庆山赞口不绝。
51岁的卜庆山,是玉皇庙村人,1982年入伍, 1985年参加中越边境战争,他与全连战友奉命坚守662.6高地。1985年2月的一天夜里,一股越军偷袭我阵地,在与敌人交战中,卜庆山的左膀被两发子弹击中,仍坚持不下火线,先后击毙、击伤8个敌人。在战场上,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战后被评为七级伤残,荣立二等功。1987年退伍后,被分配在玉皇庙粮所工作。
卜庆山所在的玉皇庙村,位于郓城县西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最著名的有潘溪渡战斗和樊坝战斗。樊坝战斗,是1938年末日军占领郓城县后,1939年初,陈光、罗荣桓率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鲁西南与日、伪军作战的第一仗,共毙伤伪军200余人,活捉伪团长刘玉胜以下300多人,击退郓城前来增援的100余名日军,缴获了敌人全部**炮弹药,并解救了被抓去的农会干部20余人、妇女30余人。这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此后,以郓北为起点的鲁西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
据北郑村祝仰思、轩广柱、祝玉华等90多岁的老人回忆,樊坝战斗发生在1939年农历正月十五夜间,八路军六八六团在团长杨勇的指挥下,在祝桥村南的金堤两侧与敌展开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拂晓。战斗结束后,正月十六一早,在茫茫大雾中,附近北郑、祝桥等村的老百姓来到这里,看到阵亡的八路军战士,无不悲痛欲绝。发现有一名曹县籍排长,还未断气,老百姓赶紧抢救,排长醒过来后,断断续续的说“不用麻烦了,我们总算完成任务了,我不行了”,说完就咽气了。有两个战士身首异处,还有两个战士临死还紧紧地抱在一起。乡亲们将遗体收敛后,在金堤边分三个大坑就地掩埋,全村几十口人在墓前烧纸祭奠,整整进行了一上午。
1953年,金堤进行复堤施工,烈士遗骨由祝桥堤口迁到玉皇庙村西北现址,这里原为大王庙遗址。迁来时,由玉皇庙村民将遗骨一一分开,单人墓葬,并在墓前立有“抗日战争牺牲烈士之墓”、“解放战争牺牲烈士之墓”的木牌。由于没有专人看护,木牌后来遗失。
卜庆山从小就是听着这些先烈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故事长大的,那时他就立下决心,长大后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卜庆山退伍后,每次路过烈士墓群,心情都很沉重,“我是经历过战火硝烟的一名战士,有着九死一生的切身体会,深刻理解这些先烈们为了民族利益而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怀。看到当时烈士墓的状况,我作为一个老兵,于心不安。”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过节我就想到这些无名烈士,先烈们把一腔热血洒在了郓城大地上,虽然无法找到先烈们的原籍,不能使他们魂归故里,现在郓城这片土地就是他们的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吃水不忘挖井人,宁肯自己少吃点,少喝点,少花点,也要把烈士陵墓修缮好,让无名先烈们体面一些,有一个清净、安宁的地方,得到应有的尊严与尊重。通过纪念这些无名烈士,教育我们的后代不能忘记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惨痛历史,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峥嵘岁月。”“我神经衰弱多年,经常在夜晚独自一人来到墓前,与先烈们唠叨唠叨,使先烈们不再独单。每逢民间祭奠日,我都像对待自己逝去的家人一样,到烈士墓前悼念,为坟墓添土”。卜庆山说道。
2012年初,卜庆山就开始筹划整修无名烈士墓,以尽一份微薄之力。去年他把想法向村、镇领导作了汇报,村、镇领导肯定了他的想法,更得到了一些企业家、爱心人士、村民及朋友的大力支持。村支部号召村民募捐,有的民营企业、学校教师和爱心人士也纷纷捐助,迅速筹集来一万多元资金,这使卜庆山很受感动,更坚定了他的修缮烈士墓的信心。他与家人商量后,拿出家里多年的积蓄开始付诸实施修缮计划。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卜庆山与梦圆服装厂老板侯仰令及部分村民用了半年多的业余时间铲除杂草、野树,垃圾,又将土地整平。买来水泥、空心砖等建筑材料建起了围墙,栽上了翠柏。
今年清明节一大早,村里的100多名干部群众来到初具规模的烈士墓前,用最传统、最朴实的悼念方式,向先烈们叩头、焚香、烧纸,表达敬仰、悼念之情。学校的孩子们也在这里朗诵诗文、敬献花圈。
看到自己的一番心血得到了大家的赞誉,卜庆山说,“我心里得到了宽慰,困扰我多年的神经衰弱病也好了许多。”
卜庆山的军旅情怀和对烈士的景仰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孩子们,小儿子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大比武中荣立二等功,唯一的女儿也嫁给了部队的一名士官。
卜庆山说,听村里的老人讲,这些抗日无名烈士,大部分是南方人,如果有烈士的后代来认领烈士遗体,他将会尽力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