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19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藏山南錯那

[复制链接]

41

主题

0

听众

2457

积分

上将★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09:10: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6:00 编辑

主题:西藏措那县达旺---一个你不能不关心的地方?[转帖]
中印两国政府正在就中印边境划分谈判。当年我军拿下了达旺,后来我们主动撤退。现在我看到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达旺在印度控制之下,一个说我军进驻了。到底现在达旺在谁的手里?
说法一: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现任西藏山南地区组织部副部长。)
2002年8月28日到9月3日,我因公到了隆孜、措那、曲松和加查四个县。这四个县我去年都已经去过,但这次再去,感受却大不相同。
隆孜是湖南省常德市援助的一个县,去年给我的感觉是落后而荒凉,但今年去后,觉得县城比想象得要好多了,规模比较大,而且有些建设也不错。我想,大约是我进藏一年多了,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吧?过去总是以内地的县城作为参照物,感觉这里的县城太落后了,现在以西藏的县城作参照物后,心里觉得隆孜还算马马虎虎,唯一不足的是电视仍然只能麻麻点点地看上几个台,用水好象永远困难,使人感到有诸多的不便。
8月29号到错那,这次到错那,给人一种反差很大的感觉。落后的、荒凉的错那一如既往,但同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呈现在眼前的却又有一个风景秀丽、古木参天的错那。以至于我怎么也难以把这两者统一起来。
到错那的前几天,这里已经电话不通好几天了,我与县里领导联系只能用卫星电话。到错那后,听说连卫星电话也出了故障,到此,这个县便与外界断绝了一切通讯联系。虽然这个县是一个边境县,与外界保持通畅的联系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其偏远和落后,就连驻守在边防线上的军用通讯,也照样难以与外界取得联系。我们在赶往县城的时候,由于泽当到错那的公路正在整修,小车只能在临时开出的便道上行驶,一路上摇摇晃晃,到县城后,整个人都成了灰老鼠了。
车到错那县城,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分,去年我到这里的时候,县城还有一条凸凹不平的土路,而这次来,这条土路也不复存在了,由于泽错公路穿城而过,正在整修的这条路在县城这一段已经翻得底朝天了,“高级旅馆”的红色大字依旧,那扇破败的柴门也在,只是因为晚上这里没有电,黑漆漆的县城便被淹没在无边的落后与荒凉之中了,而高级旅馆里的稍微现代化一点的彩电,也因为没有电的缘故,彻底成了摆设。
听错那人讲,他们的国土面积有2900多平方公里,然而却有2万多平方公里被印度侵占。著名的麦克马洪线在这个县就有400多公里长。其中离县城最近处一个叫肖站的地方,仅离县城30余公里。另有一处叫勒布沟,距县城57公里。因为在错那还有一些闲暇的时间,我提出到中印边境上去看一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到勒布沟去看看。
勒布沟是一条狭长的山谷所构成。这里居住着西藏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门巴族。在整个西藏,仅有8个民族乡,其中在这个沟里就有四个,这四个乡一共只有600多人,全部由门巴族人组成。名字也是门巴族的名字,分别叫吉巴乡、麻妈乡、贡日乡和勒乡。8月30日的上午,我们从县城出发往东,一直向一座山峰前进。这座山叫博拉山,上到山口的时候,海拔大约在4800米左右,翻过山口,就沿着盘山公路往下下,一直到海拔只有2000多米的沟里。
勒布沟之美丽绝不亚于林芝。在我们沿着博拉山下行的时候,开始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还只有绿丝毯一样的草地,但随着海拔的下降,这里出现了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古树。在博拉山的对面,高高耸立的是吉巴山,也是青山绿水,在半山腰,住着一些人家,与我在林芝看到的神仙居住的地方非常地相象,不由得让人感叹,这里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下到沟里后,路边就有一条奔腾咆哮的河水,翻着巨浪一路向前。这里到处是潺潺的溪水,到处是满目的青山,到处是鸟语花香。车子在这个山谷里向前,不时会有形状各异的瀑布从天而降,那种凌空而下、飞花溅玉的样子,真的无法以语言来形容。我们一起来的援藏干部曾经在错那拍下一副作品,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层林尽染》,非常的漂亮,当时我就在想,错那在哪里有这样的美景?这次在勒布沟我终于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幅的美景。在车窗外,除了满眼的绿外,不时有不知名的野花闯入你的视野,那是在充足的高原阳光的照耀下姿意生长的野花,显得那样夺目、那样鲜艳、那样自在、那样地婀娜多姿,再配以飞流直下的瀑布、潺潺而流的小溪,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啊。
我们就在这美丽的山水间行进。大约走了两三个小时,我们到了勒布办事处。这个办事处是县里为加强对勒布沟四个乡的管理而设置的。负责管理这四个乡。我们把车开到了办事处的院子里,然后下了车。这个办事处显得比较整洁,四周青山环绕,环境非常悠静。这时就见有一个非常英俊、穿戴非常整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县委书记介绍就这小伙子姓刘,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目前分到这个办事处任秘书。这就与这个小伙子谈了起来。他说他是四川省达州人,到这里工作快一年了,平时最大的不方便就是文化生活单调。这里听不到汉语广播,看不到汉语电视和汉语报纸,通不了电话,但工作还是顺心的。我们简单地看了看这里,就再沿着这个沟向前走。大约在中午12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中印边境了。这时这个沟的最后一个乡??勒乡到了。勒,在藏语里是剩下的意思。据说门巴族人大多数被划到了印占区,只有这个沟里还剩下了这一点门巴人,所以这里的“勒”,就是指剩下了这一些门巴人在这个沟里。在勒乡有一个边防营,我们先到边防营拜会了营长,定好中饭在边防营吃,然后到了勒乡的乡政府。
乡政府掩映在一大片农舍之中,一副破败的样子,但在一个高低不平的院子里,却有一些非常鲜艳的花在怒放,多少使这个地方显出了一些生机。这时有一个副乡长接待了我们,当我们走进勒乡乡党政办公室时,到处是一片凌乱不堪的样子。这位副乡长由于汉话说得并不好,所以显得木讷。不过我们还是从他口里大致知道了这里的一些情况。这个乡下辖两个村,共有108人,其中在勒乡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叫勒村,只有19户人家。由于这里临近中印边境,驻有大量的军队,所以村里人的商品意识还是比较强的,19户人家竟然有22个商店。据说还有两户是外来户,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在这里简单地问了问情况,就到附近的边防营吃中饭。
在西藏,不管来了多大的官,乡镇是不管饭的,不过,即使这里管饭,大家也不敢在这里吃。门巴族有一个非常奇异的风俗,就是有些女人认为谁运气好,这人如果她家吃饭,她就会向他下毒,然后把被毒的人的运气转给自己。从错那县调到加查县的一个县委组织部的部长就在这里被人下了毒,但却查不出来到底是谁下的毒,怎么下的。所以他只好自认倒霉了。现在这里是否还有这样的风俗,无从考证,但既然这里已经相因成俗,而且乡镇不管饭,所以还是到边防营吃饭要好些。
吃完饭,我们就往最后的目的地??中印边境前进,走不多远,我们就来到了最前线的边防五连,连队的营房依山而建,出来迎接我们的连长姓冯,看出去结实、健壮,操着一口浓浓的川音与我们交谈。他拿出望远镜,要我们观察对岸的印度哨所,远远看去,印度人的哨所与中国连队的营房相比,显得低矮了些、破败了些,在正午的强烈阳光下,那里显得懒洋洋的寂静无声,但是冯连长说,印度人在那里有一个隐蔽的观察哨,时刻监视着我方的动向。
在连队驻地的对面,有两座山,中间有沟壑相隔,连长说,以这个沟为界,两端就是中印分别实际控制的地区。由于这里山高林密,在中印实际控制的两边,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只有天然的分界线,据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承认这条分界线,所以没有在这里立下界碑。
勒布沟走到中印边境一带,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县里来的同志说,出了勒布沟,外面就是一马平川了。那个地方名字叫达旺,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气候温和。过去错那设宗(宗就是现在的县的建制)的时候,夏天宗政府就在现在的错那县城办公,每到冬天,宗政府就到达旺办公。达旺是稻米出产地,县里同志说,如果这块土地收回来的话,整个山南地区的大米可以不用从内地调运了,虽然大家为我描绘了一幅达旺的田园美景,但今生我也许难以一睹她的芳容了,因为现在这里实际上被印度人占据了,而且看来解决这一争端的时间遥遥无期。
中印边境是中国最具争端的边境之一。本来麦克马洪线中国并不承认,因为这条线划走了中国大片肥沃的土地、大片茂密的森林。然而,即使如此,印度人也没有遵守麦克马洪线,在勒布沟,印度人就向中方推进了160多公里,一直把中国逼进了这条沟里。并且现在他们仍然在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去年在藏民们还能放牧的地方,也许今年就不行了。而中国军队总是天生的好脾气。据说1990年,错那县中印边境发生了争端,中国采取的策略是,让县领导装扮成老百姓带领群众与印军对峙,而军队则躲在老百姓的后面。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战术?老百姓被印度人所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一年,中国边民被印度军人殴打后,地区召开大会,向被殴者捐款捐物,以示慰问,而对印度的肇事都作何处理,没有听到下文。
在边境上,我们以中印实际控制的两座山为背景照了几张象就撤退了,回家的路上,才注意到这条沟风景虽然秀丽,然而山路弯弯,也很险峻。特别是在爬博拉山时,小车左盘右旋,整整绕了82个弯才到顶。县领导说,1999年,勒乡的乡长和副书记到县里办事,车子不幸摔下悬崖,当场全部罹难,乡书记闻此噩耗,精神恍惚,当天也不幸跌下悬崖呜呼哀哉,一时勒乡乡干部全军覆没。听来令人胆寒。
错那工作完后,??拔4700米左右的高原山地上前进。由于已经到了秋季,错那的山顶上已经是白雪皑皑了。到曲松境内的时候,越过一个草原,这里地形地貌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完全是一副黄土高原的样子。寸草不生的裸露的黄土,被雪雨风沙侵蚀得沟壑纵横,一些巨大的沟壑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宏伟而壮观。曲松县城坐落在两边高高耸起的黄土岗的一个狭长地带上,曲松河从县城哗哗地流淌,整个县城由于人口很少,显得十分安静。
在曲松县城一侧的黄土岗上,有一个破败的建筑,虽然已经失去了往目的辉煌,但仰而视之,仍然不失威严。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拉加里王宫了。据说这是西藏在吐蕃王朝时期一个吐蕃后??称霸了很多年,一直到后来,达赖统治西藏时期,仍然对他对曲松、扎囊、隆孜的统治表示认可。这个吐蕃后裔可以在他的领地里制定法律、向群众征税等,同时不必向西藏政府承担任何义务。本来想到这个破败的王宫前凭吊一番,但由于时间太紧,没有来得及去看一看。
在曲松呆了两天,我们出发到加查县。到加查县要翻越布达拉山。布达拉山与林芝的米拉山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林芝地区和山南的加查县出现了一个小气候。的确,翻过海拔5000米的布达拉山,山上渐渐地就有了树木,到处就有了一种郁郁葱葱的样子。这与山那边的曲松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加查是我省荆州市援助的县,这里海拔较低,但离泽当镇较远,交通十分不便。到加查的当晚,荆州市的援藏干部邀请我们和当地的藏族同志一起进行露天联欢,大家在草地上纵情歌唱,跳起了锅庄舞,感觉很不错。9月3号中午,吃完中饭后我们就往泽当赶,一直走了6个多小时,到晚上9点多钟才回到泽当镇,看到泽当华灯齐上,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原作)祖国西藏南端的重镇-达旺   
   朋友,你在中国地图上能找到西藏南部的一个小点-达旺吗?它就位于我国西藏和不丹东部附近。中国西藏的达旺(位于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是南藏门隅地区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达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900米,有大片的丛林和灌木。达旺镇的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一条大河(即达旺河)在该镇的南面流过。由达旺向东南可以到达申隔宗、德让宗和邦迪拉,这里只有一条公路直通印度的边境城市-提斯浦尔。
   达旺历来在西藏当地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当地主要居民为门巴族,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这是他们的家园。门巴族在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上深受藏族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自身民族的特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印度军队入侵了该地区,赶走了当地的藏族官员,实行殖民统治。他们在这里推行奴化教育,语言同化,广泛使用印地语、英语和阿萨姆语等并强迫当地居民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试图将该地区永久的纳入印度版图。

   由于印度推行多年的殖民统治和同化教育,使得达旺地区的居民中仅有少数老人会讲藏语,年轻一代基本说印地语或英语。生活方式也基本上脱离了固有的民族特色,来到达旺可以看到的尽是异国风情。近40年的异国统治呀
!
   当年印军自侵占了达旺以后,便在该地修建工事、机场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前夕,印军开始在该地区增兵一度达到2700余人(2个步兵营、1个炮兵团加工兵分队等)。当年10月22日,我军决定收复达旺,进入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作战。中国军队集中5个步兵团参加攻击行动。23日,中国军队拿下达旺以北的印军前沿阵地后,驻守达旺的印军主力惟恐被我围歼,急忙向南后撤,于24日逃往达旺河以南。中国军队于次日进驻达旺,重新收复该地区。当日,中国军队接到命令,驻守达旺河沿线。后来印军不甘心失败,重新集结兵力实行反扑,我军决心越过达旺河向南追击,再次给予印军以严厉打击。

   当后撤的印军退守到西山口和邦迪拉一线后,认为该地区地势险要难攻易守,白雪皑皑的高山峻岭被印军视为理想的天然屏障。11月18日,我军发起总攻。在进攻中我军官兵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坚决执行上级的作战命令,不怕疲劳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快速穿插,切断和包围印军,争取打歼灭战。27日,我军先头部队已经打到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附近(即现在地图上的国境线),威逼印度的边境城市-提斯浦尔。由于中国军队进兵神速,城内大乱.此时的印军已经组织不起像样的反击和防御,部队的建制被打乱,漫山遍野的散兵游勇,公路上到处都是印军丢弃的装备和物资.此次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作战严重打击了印军的士气,摧毁了他们的抵抗意志
.
   整个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包括达旺及达旺河以南作战),我军总共歼灭印军第62旅、炮4旅,重创印军第48旅、65旅、67旅。击毙印军4885名(其中包括印军第62旅长官霍希尔·辛格准将),伤3968名,失踪人员和被俘人员达4000余名。在达旺地区作战的我军则击毙印军2886名,俘虏印军2177名,我军阵亡225名,伤477名。达旺以南作战的敌我伤亡比率为8:1。

   中国军队自11月22日零时全面停火并主动后撤。1963年1月15日又从达旺后撤到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中方一侧。2月28日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我军又从实际控制线再次后撤20公里,并同意只在个别地方设置边防警察,军队则与实际控制线脱离接触。可是印军并没有因为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善意而罢手,立刻又向前大踏步地推进了。不久,达旺地区重又被印军占领。

   但是,印军在受到中国军队的严厉打击后,不思悔改,时刻妄想报此一剑之仇.然而,由于多年的恐惧心理,使得印军在对今后与中国军队作战时要更加谨慎.印军十分重视对我军的作战研究,组建适合山地作战的特殊部队-山地师.还通过各种手段侦察和了解中国军队的现状,包括邀请越军高级军官到印度专门介绍中越边境作战的我军特点,同时印军在整个东线地区经常举行诸如"苹果","弓箭","棋盘"等针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目的就是验证提高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对中国军队作战的的战略指挥和战术演练水平.与此同时,印军又向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的新式装备并加紧在国内开办新的武器生产线,大力提高印军边境部队的生活待遇(以前中国士兵扔过去一包香烟,印军士兵都视为珍品.现在情况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生活待遇比我军高.),聘请外国教官帮助训练印军.其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
   1987年秋,印度政府竟然背着中国政府的面,置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于不顾,悍然宣布成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北方邦",强行将我国固有的神圣领土达旺地区划归印度的版图.印度的卑劣行经,理所应当的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同年10月,我军忍无可忍及时派出2个连的部队再次进驻该地,摄于当年的畏惧心理,驻守当地的印军没有抵抗,将部队撤回达旺河以南.当时双方都在大力调兵(各自20万),储备作战物资,挖掘工事,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后来在紧要关头双方达成"降温措施",两国军队脱离接触并建立热线电话.此事件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
   我军通过直接进驻达旺的大无畏行动,也充分显示出否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为今后的边境谈判增加有利的砝码.现在的达旺已经有了直通错那县(77公里)的等级公路,将该地和祖国紧紧的连接在一起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