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jfjbgfck电磁空间是指由各种电场、磁场与电磁波组成的物理空间,是在陆、海、空、天之外人类活动的第五维空间,对国家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影响。
电磁空间是指由各种电场、磁场与电磁波组成的物理空间,是在陆、海、空、天之外人类活动的第五维空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对电磁空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磁空间安全对国家安全也越来越具有战略性影响。 电磁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向外辐射电磁波,电磁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我们收发一切信息、与自身之外世界发生联系的媒介。电磁空间渗透于陆、海、空、天全维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空间,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犹如空气对人的重要性一样。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与电磁空间高度融合,不仅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也掀起了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还对国家安全和战争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网络电磁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增进国家利益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维护电磁空间安全,防范电磁泄漏、黑客入侵、病毒袭扰、网络金融犯罪等,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由于电磁空间军民界限、平战界限模糊,电磁空间安全不仅面临来自敌方的电子侦察、窃取、欺骗和干扰、甚至反辐射摧毁和定向能毁伤的威胁,而且面临来自非法组织和个人对恶意破坏国家、军队信息系统和电子目标进行恶意破坏的威胁,维护电磁空间安全的难度在不断增大。
2007年,爱沙尼亚因准备移走苏联时代的纪念铜像,导致国会、政府部门、银行和媒体等网站遭到大规模攻击,大量网站被迫关闭,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被视为第一场国家层面的网络战争。2010年,美国、以色列运用“震网”病毒攻击伊朗核设施,致使伊朗1/5离心机报废,伊朗核计划因此被拖后两年。2014年12月,继被美国指责攻击索尼影像娱乐公司网站后,朝鲜遭到大规模网络进攻,全国网络罕见地连续多日陷入大面积瘫痪状态。
在我国崛起的关键阶段,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传统大规模军事入侵威胁可以避免,但敌我较量正在电磁空间这个无形战场上全面展开。
斯坦福大学社会和政治学家罗兰·贝内迪克特认为,网络电磁战可能导致所有计算机网络崩溃,铁路、电源和水源被切断,银行、证券交易停止,道路红绿灯失灵,电台、电视中断,人们得不到任何信息,整个国家陷入瘫痪,其产生的效果与核弹相似。
面对网络电磁空间的严峻形势,我们要高度重视电磁空间斗争,严密防范网络电磁空间“珍珠港事件”的发生。 夺取电磁空间主动权是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关键自从1904~1905年俄军在日俄战争中对日军无线电通信实施干扰,首开人类电子战先河以来,电磁空间斗争就成为一种重要作战行动。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电磁空间作战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战争空间的争夺,正在从夺取陆、海、空、天的自然空间主动权向夺取电磁、网络技术空间主动权转变。美国海军上将托马斯·穆勒曾预言:“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者必将是最善于控制、驾驭和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
在信息化战争中,没有制电磁权,就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也就没有作战的主动权。电磁空间作战已从战争舞台的幕后走上前台,表现出其他作战手段无法比拟的作战效应。
1982年,以色列运用电子战手段致盲、诱击叙利亚军队防空雷达系统,摧毁了叙军部署在贝卡谷地价值20亿美元的导弹和飞机。2007年,以色列再次对叙利亚防空雷达系统实施网络电磁攻击,为以军空袭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2008年,俄罗斯在与格鲁吉亚冲突前,发动了针对格媒体、通信、交通等社会基础网络的“蜂群”攻击。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较大规模的信息化局部战争,无一不是以电子战拉开战争帷幕。
新的战争空间,必然会产生新的战争制胜规律。海洋成为主要作战空间产生了制海权,天空成为主要战场产生了制空权。如今,电磁战也已成为情报战、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的基本内容,电磁空间成为敌我双方争夺“信息优势”的主要战场,制电磁权成为战争制胜权争夺的新高地,并催生了新的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制胜机理。 我国维护电磁空间安全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电磁空间的渗透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电磁空间对抗易攻难防。我国由于起步晚、基础薄,维护电磁空间安全的能力与国家安全需求和大国地位还不相适应。
核心技术和标准受制于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而在电磁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除英国、瑞典、日本各有1台外,其他10台设置在美国,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美国还控制着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所有9大网关。我国个人电脑操作系统85%以上被微软占据,高端处理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关键元器件和基础构件受制于人。
电磁空间安全管理能力较弱。我国电磁空间安全管理制度正处在建设之中,公众电磁空间安全意识和电磁空间安全理论积淀比较薄弱,电磁空间安全统管机构及其职能不够明确,多头分散管理问题比较突出,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行动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和管理尚待加强。
电磁空间综合对抗能力不高。由于管理水平和整体技术落后,我国维护电磁空间安全的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美英“梯队”全球监听网每天可以窥探全世界30亿个电话、电报、传真及电子邮件的内容。
美国“棱镜”监控计划通过“后门”进入微软、谷歌、苹果等九家主要科技公司服务器,监控全世界的电邮、即时消息、视频、存储数据、语音聊天等10类信息,每天收集全球各地近50亿条移动电话纪录,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攻击,并把中国领导人和华为公司等列为目标。
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2014年上半年,美国控制了我国6118个网站,还对我国境内大量网站植入“后门”。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也尝试以各种手段威胁国家电磁空间安全。 大力加强电磁空间安全能力建设刻不容缓维护电磁空间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长远未来,大力加强电磁空间安全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任务。
世界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电磁空间安全能力建设。为全面推进网络电磁空间发展计划,谋取战略优势,2011年5月16日,美国发布了被称为“21世纪历史性政策文件”的《网络电磁空间国际战略》,还颁布了《网络空间可信标识国家战略》《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等;德、法、日、英等国也竞相推出网络安全战略和加强网络电磁战力量发展计划。美国等国还多次组织网络电磁空间作战演习,自2008年以来多次进行“网络风暴”系列演习,以检验电力、水源和银行等要害机构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时的协同应对能力。
我们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战争发展需要,高度关注电磁空间的安全威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维护我国电磁空间安全和利益的战略能力。
一是以超前理念制定电磁空间安全战略策略。确立“无形有界”的动态化电磁空间疆界观念,统筹加强多领域、多类型、多层次的力量建设,构建面向全球的优势互补,联合一体的战略布势,建立常态化的网络电磁防控机制,维护国家在电磁空间的利益。
二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操作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加速数据加密、信息认证、攻击探测和恢复等安全防护技术攻关,自主掌控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国产替代计划和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准入及安全评估制度,提高国家主干网络和重要网络的防攻击、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紧推进电磁脉冲弹、次声波武器、动能拦截弹和高功率微波武器等新概念武器研制。
三是加强对电磁空间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权威的电磁空间安全领导机构和协调咨询机构,加强军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强化频谱资源开发管理,合力解决电磁空间安全存在的问题,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电磁空间安全法律体系和电磁空间安全环境跟踪、评估机制,制定有效应对电磁空间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四是推进电磁空间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相关工作,提高我国在电磁空间领域的议程设置能力,为国家争取更多优质的电磁资源,推动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在交流借鉴中提高我国电磁空间的安全维护能力。
![]()
(面对现代战争中电磁对抗激烈的挑战,部队也在加强由一般条件下训练向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训练转变。图为东海舰队导护艇编队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对抗演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