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抗美援朝老太写自传(组图)
| 苏文琴老人常常边看书边做笔记。 | | 苏文琴老人展示她当年参军所配发的胸章。 | | | | | | |
她18岁投身革命,成为一名文艺兵,从此随部队南征北战,23岁踏入朝鲜,经历了一生中最为惊险、难忘的抗美援朝战争。61岁从工厂退休后,她不甘寂寞,着手写书,要把朝鲜战场的经历和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留于后人。从一部写到三部,一写就是十几个春秋,至今她已写了五本,计一百多万字。
她,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勤部文工团文艺战士苏文琴。
69岁执笔,写了14年
一副老花镜,一盏台灯,一摞摞资料......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坐在床头,脸紧贴着文稿,一字一句地修改着她的文章,不时站起思考,不时捋一下她那早已花白的头发。
“我1990年从周村一家毛纺厂退休后,好几年都没什么事情做。”苏女士说,当时去毛纺厂工作出于无奈,政策规定,我们老两口必须有一人正常上班,子女才能分配工作。“我家老头子不愿意出去了,我就硬着头皮干了。”
据苏女士说,退休之后,她一直在思考着要做些事情。“我的社会任务完成了,家庭任务也完成了,不找些事情做就感到很寂寞。”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各种书籍都涉猎,这与当年我们家老头子的“英明决定”有很大关系。说着话,老太太突然停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朝鲜战场归来之后,苏女士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厂工作。后来通过考试进入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并在那里结识了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她的人生伴侣。“他是日本留学生,回国后从事地下工作,担任过外勤记者、翻译,后来在东北鲁艺当老师。从鲁艺毕业后,他让我去沈阳药学院进行了4年的二次深造,我才有了今天的写书能力。”
“在沈阳药学院的时候开始了反右,丈夫因有在日本留学的历史,被打成了右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还让我揭发丈夫的历史问题,后来又让我离婚,我没同意,就被赶出了沈阳药学院,回到了丈夫的老家周村,后来就进了毛纺厂。
“退休后,我一直在想写什么,最后发现最有价值的是朝鲜战争和我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苏女士说,朝鲜战争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在那里,她学会了成长。
1998年,老人69岁。这年秋天,她毅然拿起了笔,一写就是14年。
18岁参军,23岁援朝
“1952年6月19日早晨,突然接到第二天入朝的通知,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精神焕发,欣喜若狂的跳了起来。”打开苏文琴女士所写的《异国战地情与歌》,时间似乎一下回到了那段令她难忘的青葱岁月。
“1947年,我18岁,还在齐齐哈尔二中上学。”据苏文琴女士介绍,当时的老百姓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民族的屈辱。咱们的部队进入东北后,青年人踊跃报名参军,学校都无法正常开课。苏女士1947年参军,当了一名文艺兵,从此开始了她的军人生涯。
东邻有难,唇亡齿寒。“1952年6月19日,我们文工团被编入当时的志愿军第三号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洪学智领导的总后勤部,我们分在第一部。”苏女士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情绪激动,一下从座位上站起,用手比划着。
“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细菌弹,烧曳弹。”苏女士说:“当时只是要求我们把身上衣服都绑紧,防止蚊虫叮咬。”朝鲜当地不少人死于细菌战。烧曳弹更是残忍,它爆炸后,就像高炉铁水一般倾泻而下。“当时男女老少,不知伤亡了多少”。
期盼出版,留于后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谈及书籍的未来,老人似乎有些无奈,“儿女无人愿意继承、又没人愿意整理出版,我这昏花老眼,不知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但对未来,我依然期盼。”
老人说,由于她和老伴的历史“问题”,连累了孩子,他们没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上学的快乐,“他们怨恨我们,是我们毁了他们的前程。”
“去年过年的时候,两个儿子,一个姑娘来和我们一起过年。我问他们,这些资料、书籍谁要,我走了之后,你们也好留个纪念。没人回应。”老人说着,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打转。“后来二儿子说了,谁爱要谁要,不强求了。合适的文化环境下,能给我出版一下,也算是给我的安慰。”
据老人介绍,去年,有一位外地出版商联系她,表示考虑出版她的书籍。他们审查一个月后,告诉老人,书籍可以出版,但他们不负责推销,老人出钱后,他们会将书籍送到老人家里。“我当时就非常生气地答复他们,把书给我干什么,把书给我,会让人们记住朝鲜战争死去的英雄吗?把书给我,会对社会有用处吗?”
老人为了快点将书写完,特意配备了一台电脑,可至今也只会开启和关闭,年纪大了后,眼睛不好,看书、写字都要费很大功夫,老人也曾想请个秘书帮忙打字,但人家要价太高,随后便放弃了这种想法。“我希望这些书能出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故事,也教育更多的人珍惜现在的生活。未来如何,我无法判断,只是每天太阳升起时,充满期盼。”
苏文琴老人拿出当年的老照片回忆她年轻时的样子。
苏文琴老人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是依旧热爱读书。
本报记者在听苏文琴老人讲述她的故事。来源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