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47 编辑
中共开国十大将后代从动荡岁月中走来,经历了人生起伏后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对于父辈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念?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文字来源:茂名晚报,作者:王斋)粟裕大将有3个子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粟裕将3个子女都送到部队锻炼。粟裕将军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是严厉“无情”的,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充满了军人特殊的教育方式。粟戎生,1942年生于江苏扬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毕业。后为中将军衔,2006年1月退休。图为粟裕长子粟戎生。
粟寒生在南方远洋总公司工作,图为粟裕次子粟寒生。
粟惠宁在总装备部工作,图右为粟裕女儿粟惠宁(右)。
徐海东大将共有5个子女,大女儿徐文金当了一辈子农民,2009年因病辞世,图为徐海东大女儿徐文金。
徐海东二女儿徐文慧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是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徐海东大儿子徐文伯,1937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礼泉县,1998年10月起,徐文伯任文化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具体领导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黄克诚大将和唐棣华夫妇一共有4个儿女,两男两女,个个事业有成。大女儿黄楠北大毕业,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图为黄克诚大女儿黄楠(右)接受媒体采访。
黄克诚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曾给子女们规定过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黄克诚大儿子黄熙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
黄克诚二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
黄克诚小女儿黄梅是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黄梅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颇有书卷气,更让人联想到她父亲黄克诚的那副大眼镜。在问到作为大将之女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时,黄梅平静地说:“在生活上其实还是和其他老百姓的家庭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我也穿我哥哥姐姐的旧衣服。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陈赓大将一共有4个儿子,长子陈知非在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1952年毕业后先后在长春一汽、航天部等工作,所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在行业内属一流水平,退休时为教授级高工。图为陈知非与母亲合影。
陈赓次子陈知建,哈尔滨工程大学导弹工程系遥控遥测专业毕业。陈知建从基层做起,技术员、团长、副师长乃至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
陈赓三子陈知庶,少将,现任甘肃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四子陈知涯,少将,担任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军事科学院外军研部研究员。
谭政大将有两个儿子,长子谭泽代、次子谭竞生。谭政的胸怀风范和个性品德在全军闻名。他的模范作风也渗透到了家庭教育中,形成了谭家的模范家风。 在谭泽代的印象中,生活中的谭政比较喜欢安静,不是太喜欢特别轰轰烈烈什么的,喜欢散步。图为谭政将军。
谭政次子谭竞生。
劲光大将一生教子治家甚严,对4个儿子都严格要求。长子萧永定、次子萧伯膺、三子萧策能、四子萧新华。萧策能任海南省经济合作厅副厅长。萧伯膺、萧新华参军,后来萧伯膺参军后成为高级军官,萧新华也担任了WJ部队高级军官。图为萧劲光与家人合影。
张云逸大将54岁的时候,张光东才出世。张光东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文革”时期,尽管张云逸自己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但是由于张光东岳父的原因,张光东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影响。图为张云逸大将与儿子张光东合影。
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少将,1938年出生在延安。在“文革”期间,其父罗瑞卿受到迫害,罗箭也未能幸免。1970年,他转业到南充当工人,1978年,罗箭调到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1996年,他从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退休。图为罗瑞卿儿子罗箭。
王树声大将之子王鲁光生于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2年12月26日清晨大雾,他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出三四米,医生宣判为“第四与第五节胸椎错位合并完全性截瘫”。1984年,王鲁光与邓朴方一起创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并先后担任秘书长、副理事长。2005年2月20日,王鲁光离世。图为王树声,杨炬夫妇与子女合影(后排中为王鲁光)。
许光达大将之子许延滨少将担任过中国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1975年至1976年,许延滨参加了核试验。1978年至1979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中负伤。1983年至1988年,他任陆军坦克二师师长期间,建立了全军第一个等级战备转换程序,研制开发了解放军第一套数字化试验部队基本系统。图为许光达夫妇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