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战斗幸存者——二等功臣李玉山的战斗回忆
关于1·7战斗,关于1·7战斗中涌现的英雄,我的博客中不断的在介绍,也在网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今天,我给网民们推荐一位1·7战斗中幸存的英雄在他的QQ空间关于那场惨烈的战斗回忆,相信能让大家对那场战斗加深了解。
他,就是我以前日志“身上至今残留着几十块弹片的英雄”中介绍的二等功臣李玉山。1·7战斗中,他在第二突击队,主要任务是带领三位战友保护两位拍摄照片和拍摄录像的人员。战斗打响后,他们在炸毁预定的目标后,迅速向顶峰冲击途中,敌人的几发炮弹在他们6人中“开花”,被冲击波冲倒在上方一块岩石下的李玉山昏死过去,暴雨般的炮火蹂躏虽然让他全身中弹片近二百块,遍体鳞伤,然而死神最终败给了这位幸运的英雄,其他五位战友啊,在如同犁地一样的炮弹中,一次又一次的被炸的残肢断臂,体无完肤,永远的无法回来······
1·7战斗中,李玉山(中)在我方阵地潜伏,随时准备参加战斗 和他分别的26年中,我再也没用见到过他,也没有他的音讯,然而对他的牵挂常在我心中。去年我们在网络上联系上之后,视频中他告诉我,他现在在甘肃白银平川区一家医院管理设备,一次单位体检透视时,当大夫看到荧光屏上白华华的一片时,惊吓的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声喊叫“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是啊,虽然同一个单位几十年,在社会早已淡忘了那场战争的情况下,同事们又如何知道他身上还残留着几十块弹片呢? 前排左一李玉山、左二张榜群、右一包双全,红旗手右一徐开军
在我的反复鼓动下,他在自己的QQ空间痛苦的回忆了1·7战斗中自己的经历,并写下了十分真切的人生感受,现在,我就把他的回忆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祝福这位幸存的英雄永远幸福。 “······ 我为此非常愧疚,把他们带上去,可都没有带下来,只是自己苟活了下来,真是愧对他们,也愧对他们的家人,但愿死的是我,不是他们······” “······我幸运的回来了,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现在比他们多活了20多年了。不管好与坏,最起码人生该享受的事情自己也享受了,男人该享受的事情自己也享受了。可他们哪?还有他们的家人哪?他们享受到了什么,冰冷潮湿的石棺,一尺见方的骨灰盒,就是他们的归宿,永远的归宿。那里很寂寞,很孤独,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女友的相随。他们也思念亲人,也想和我一样,和家人团聚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人世间美好的幸福快乐的时光······”
左起二等功臣李玉山、包双全烈士、徐开军烈士、张榜群烈士(袁熙烈士拍摄)
李玉山战友的回忆,字字含血,句句滴泪,感天动地,让我泪水满面。我们每位享受和平阳光,感受人生美好的人们,都应该永远感恩当年为了祖国安宁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了鲜血和生命的老山军人们。那些对幸存英雄漠视甚至冷漠的人们,我们不期望能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但我奉劝你尊重你自己大写的“人”字。 以下回忆是我从李玉山战友空间转来的,他的空间是QQ:764844851。 “ 每个人记忆当中都有那么一天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岁月在流逝,生活在演变,但这难忘的一天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已深深的停留在了自己的心里,在心灵的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即使岁月流逝再长,生活改变再大,也无法改变这一天在记忆中的位置,想起它就像发生在今天一样,那么清楚,那么新鲜,永远都是那么历历在目。真的要想让这一天在记忆的长河中消失,那就是自己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随着生命一起消失。” “那是1987.年的1月7号,在战火纷飞的云南前线,正在进行的一场惨烈的战斗,战斗之激烈,残酷,艰辛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参加过对越自卫战的勇士们都知道这场战斗。这场战斗就是我连受命进行的对越南阵地一场突击拔点战斗。战斗在战前进行了周密的布置,研究,推演,也进行了几个月的模拟实战演练,研究之精密,布置之周详,已是十分完美了。但战争的多变性,残酷性在这场战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充分的体现了战争对生命的摧残。战前我们几十多名突击队员已在我方阵地潜伏了24小时,火力队,军工,炮兵都已做好了周详的准备,就等着1月7号七点的到来。六号晚上零点按计划突击队员开始行动,一组接一组向敌人阵地匍匐前进,一寸一寸的向敌人阵地接近。到两点多,第一组突击队员已到达预定地点,悄悄的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后面的突击队员也在按计划前进中。当我们组前进到开阔地中段时,突然阵地上想起了几声炮响,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赶紧趴下不动,观察情况。当时非常紧张的,就怕敌人发现我们。我们在外面,敌人在洞里,此时如果进行战斗,我们将非常吃亏,伤亡将很大的。好在过了一会没有任何动静,我们又继续前进了。真正的原因是在战斗结束后才知道。原来是已潜伏在敌人阵地前的第一组突然遭到敌人的炮击,他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不知是敌人发现了,还是无意的举动,但按战前的规定,任何人不能独自行动,要按计划行动,即使你受伤了,即使你要付出生命,都要严格的遵守纪律,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就在这次炮击中,果然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一突的战士董永安就被炮弹击中,身负重伤,但他勇敢的咬紧牙关,忍受住剧烈的疼痛,到后来实在难受,就拿出急救包塞在了嘴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董永安光荣的牺牲在了阵地上。当他被抬下阵地,勤洗遗体时,嘴里的急救包就是拿不出来,最后只好割裂嘴唇,才拿出来。由于他的勇敢无畏,舍身忘死,被前线指挥部评为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得到了褒奖。”(实际上董永安嘴里塞的是光荣弹,博主说明) “ 军纪是铁的,谁也不许违抗,否则你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战士是钢做的,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严格的遵守军纪,绝不违抗。董永安的出色表现为1.7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证明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突击队员,只是无意的打了几炮,看到没有动静,就放松了警惕。看到没有被敌人发现,各组仍按计划在进行着,各向各的目标前进。因为在战前部署中,已给各组划定了作战区域,自己要打击的越军的哨位,目标很明确的。在战前的模拟训练中中,班长们去我方观察哨-八里河东山去看地形,我也去了。八里河东山很高,能清楚的看到越军阵地,在那里我们看到越军出来晒被子,捡柴火,但也很小心,出来一下,马上就回洞去了,生怕丢掉小命。在看完地形后,班长也明白了,也清楚了自己的任务,在战斗中就按预定的计划执行就行了。其实我们潜伏的自己一方的屯兵洞离我们要打击的敌人阵地也不远,就是100多米,还是一块平坦的开阔地。要是平时也就是10几秒就能跑到。但在那晚可就不一样了,天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不能站立前进,必须匍匐前进,以免被敌人发现,暴露目标,使作战计划流产。战士们身上还背着40多斤的作战需用的东西,冲锋枪,爆破筒,手榴弹,急救包,班长身上还有一部电台。何况前方就是敌人阵地,那可不是吃干饭的东西们,他们手里可有要人命的枪和手榴弹,后方还有他们的炮兵阵地的,会随着他们的呼唤炮弹就会打过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得小心翼翼的在向敌人阵地摸去,一寸寸的前进着。当时大家都是很紧张的,在开阔的平地上趴着前进,还不能有一点声音,所以速度很慢,就这么100多米,我记得我们组就趴了一个多小时的。在这一个多小时里,谁也不敢保证天上就不会落下来几发炮弹,要了你自己的命。因为在前线冷炮很多的,随时都会有炮弹爆炸的。就这么一点点的前进着,经过一夜的时间,各组都已到了自己的预定地点,潜伏在敌人的洞口前,只等着早上七点的到来,看我方的炮火发射为信号,发起对敌人阵地的快速突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炸毁敌人的哨位,消灭敌人,最好是抓一个,或者更多的俘虏,结束战斗回撤,圆满的完成任务。” 一等功臣袁熙烈士 “ 军人最大的耻辱是什么,不当兵不知道,那就是当俘虏。所以我们上战场之前,都要备有光荣弹,以备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拉响它,和敌人同归于尽,舍身取义。但也有人真的实在无法保全自己,做了俘虏。我们替他们惋惜,也理解他们。在战前动员大会上,我们军长就许下了愿,谁抓一个俘虏,记一等功,奖励一万五。(实际是一万元,是我起草的立功条例上明确的。博主补充)。那可是87年啊,一万五可是很大的数字了,足以说明抓俘虏的重要性了。突击前,我们也都下了决心,抓一个回来,每个人都备了一根背包带,准备绑俘虏用的。各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战前都已明确了的。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配合其他的组完成任务,一起结束战斗,回撤到自己的阵地。我们组主要负责保护团政治处派来摄像和拍照的干事的任务,还有消灭一个敌人哨位的任务。摄像记者名叫袁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战地记者,战前他拍摄的很多摄影作品,由于很出色。被很多电台和报纸登载,有的还获了奖。来到前线,他更是豪情万丈。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相机拍摄更多,更优秀的战地作品,奉献给祖国的人民,讴歌为国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也给部队留下珍贵的战争资料,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宝贵的教材。他也想给自己留下宝贵的战地资料,以便战后开自己的摄影展,开拓自己的一片美好天地。录像的叫李兵,也很优秀,战前就给我说,上去一定要录下战士们英勇作战的珍贵镜头,回来后做宣扬前线战士的资料,让全国人民知道战士的伟大和勇敢。录像还可以作为军事资料,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做教材。我还要提一下我们组的一个战士,名叫包双全。是个藏族兵,来自甘肃迭部,才19岁。个子很高,人也长的很帅,是个英俊的藏族少年。平时很听话,非常老实,乐于帮助别人。大家都很喜欢他。其他的两个人都是我组的战士,一个叫徐开军,一个叫张榜群,加上我一共六个人。上阵地前,团政委还专门交代我,就是负伤,也要把袁熙和李兵带下来,我也答应了,希望我们都能活着回来,一起回家。”
一等功臣李斌烈士 “ 1987年1月7号早7点,一个让参加过1.7黑豹突击拔点战斗的英雄四连官兵永生难忘的日子开始了。我想只要参加过那场战斗的官兵们,那一刻现在在他们的心里一定还是那么深刻,那么清楚,那么新鲜。因为那一刻那么惊心动魄,那么刻骨铭心。一辈子,我记忆最深刻,最清楚,最新鲜的一刻,就是那一刻,就像发生在今天一样。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接下来几个小时所发生的一切,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让英雄四连的官兵们记住一辈子,永生不忘。七点整,我军的炮火开始了,也是这场战斗开始的信号。说实话,当兵五年了,也是老兵了,可这样的场面我也没见过。万炮齐鸣,轰隆隆的从你头上飞过,知道是什么样子吗?我当时在阵地上听到头上有声音的时候就抬头看了,只见我所能看见的天空由远至近,一股红流滚滚而来,整个天空都是亮的,就想白天一样。炮弹形成的红流飞快的划过头顶,流向敌人的后方。就像在影视里看见的钱塘江每年涨潮的时间的画面,更有比它还壮观的景象。我记得那时当我看见这种场面的时候,我好自豪,好骄傲,心里也是非常高兴,心想我军这样强大,这么厉害,越南鬼子还能是我们的对手吗?我们太厉害了,过一会就可以收拾他们了。瞬间就听见炮弹落地爆炸的声音,刺耳,还是刺耳,到最后已是什么都听不见了,耳朵已被震聋了。那天这一刻,我军老山前线所有的炮火都开炮了,上万门火炮一起开炮,你想象也能想出来,是什么景象了。当战斗结束后,我住院治疗的时间,战友来看我,说起来他也很震撼,因为他是炮兵,他说那天他们的耳朵也被震聋了,炮筒都被打红了。他也知道是我们连打进攻的,一边打炮一边还在关心我的安危哪,那天他开玩笑说,我想这样的炮火下,你小子可能都被炸死了,没想到你还活着,真有福气。过了几十秒,越军的炮火也开始开炮了,这样整个阵地上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只是炮弹了。我们进攻的敌人的阵地其实并不大,只是一个小山头,但是易守难攻,敌人都在洞里,我们在山上,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所以难度非常大的。”
防御战斗中李玉山坚守在李海欣高地8号哨位同一猫耳洞的战友(李玉山负伤住院)
“ 计划安排总是主观意志,而客观事实才是决定现实的。战前我们也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研究,也进行了认真刻苦实战演练。按计划战斗开始后,迅猛的打击敌人,炸毁敌人的屯兵洞,消灭掉敌人,能抓住俘虏更好,在一个小时内战斗结束,快速的回撤到自己的阵地上来。但战斗的艰苦,残酷,决定了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实际的进程要曲折的多。早上七点整,随着我军炮火打击的开始,战斗正式打响。我们的突击队员们快速的冲到敌人的洞前。往里先扔一个爆破筒,或者几个手榴弹,等爆炸后,在边用枪扫射,边冲进洞里,消灭敌人。云南多山,且山中多洞,洞还很深,从山的这边进去,能从那边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不敢进去太深,太深我们就要吃亏的,所以战士们快速的消灭洞口附近的敌人,就快速的撤出洞了,在十几分钟就解决了敌人的所有哨位,消灭了不少的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说到这里,其实还有一点没有说明的,那就是我们的战士们是在冒着敌人的炮弹和机枪的扫射在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伤亡已经很大了。在这里要特别提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马占副烈士,他们组在消灭掉敌人的一个洞后,再打第二个洞时,遭到敌人的顽强抵抗,洞里的敌人用机枪猛烈的扫射着,突击队员一时无法靠近洞口,马占副利用地形,匍匐前进到敌人洞前,扔进几个手榴弹,但敌人的机枪仍在扫射,看到有的战士已经负伤,还是无法靠近洞口,他依然扑向敌人的洞口,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洞口的机枪,而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就是在有这样顽强,勇敢,不怕死的战士的情况下,我们的突击队员英勇作战,顽强杀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圆满的完成了上级所赋予的任务。只是由于特殊的情况,特殊的地形,没有抓住俘虏,大家都很遗憾。”
战斗在同一个猫耳洞的战友2007年1·7纪念日再聚首(请和上幅照片比对认识)
“现代的战争已是高科技的战争了,是炮弹的天下,即使见不到人的战斗,也会伤亡很大。前面只是说了战斗的进程,还没提到敌人炮火的猛烈。在我军炮火打响后,随着炮火的延伸,敌人也从糊涂中清醒了过来,进行了猛烈的还击。几分钟后,敌人的炮火就开始飞向我们打击的阵地。炮火之猛烈,覆盖的程度,是没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人无法想象的。可以说,每寸的土地上都落下了炮弹,到处都是炮弹皮,用手一抓就是一把。我们打击的敌人阵地并不大,只是一个小山头,只是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对我方威胁很大,所以要拔掉它。战前我们看地形的时候,看到山上面都是草,绿绿的一片,可等到战斗结束后,整个阵地全变成了被黄土覆盖的了,黑色的石头也被炮弹炸成白色的了。那天敌人也是集中了他们前线所有的炮火,全部打向了这个阵地,小小的山头,全部笼罩在炮火之下,成为了一个火场了。在战斗开始几分钟之后,我们的战士还在顽强的作战时,炮火就来到了他们的头上,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都在山上,暴露在炮火之下,没处藏身,没处躲避,完全成了炮弹的靶子。那时战斗还没结束,不能后撤,还得继续战斗,还要躲避炮弹的轰炸,实在是难上加难,无奈之无奈。只有尽可能的找个石头堆啊,土坎啊什么的,暂时躲避一下,尽可能的减少伤亡。这里还要说说空爆的厉害,就是炮弹不在地上爆炸,就在空中爆炸。它的威胁最大,伤害也最大。它在头上爆炸,炮弹壳成扇形炸下来,一炸就是一片,底下的人都跑不了,我们最大的伤亡就是来自于它,受尽了它的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伤亡逐渐变大,变多,满阵地上都是烈士的尸体和受伤的战士,突击队中就没有不受伤的人了,等一个小时到了的时候,已无法后撤了。这时炮火还很猛烈,军工和担架队员也也不能上不来抢救伤员,搬运尸体,我们只有边战斗,边等待了。后来炮火减弱后,担架队才上来开始搬运尸体,抢救伤员。一个是本来就是在山上作战。这些工作都很累人,军工来回一次,都要时间,再背着,抬着一个人,上山下山很艰苦的,时间也很长。二来炮火还没有结束,他们还得躲避炮弹,以防伤亡,这样战斗的进程一下就拉长了,变成了持久战了。一个小时的战斗打了整整一天。部队有铁的纪律,更有最人性的温情,那就是不能留下一个战士,一具尸体。全都要回来,才能彻底结束战斗,才算完成任务。这样到下午6点多人都回来后,才算1.7战斗彻底结束了。”
“人的生命真是脆弱,几分钟之前还活蹦乱跳的,可几分钟之后就没有了,真是残忍。我们组一共六个人,前面也介绍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战斗打响后,我们快速向山上冲去,我是班长第一个,第二个是包双全,下来就是袁熙,李兵,张帮群,最后是徐开军。排成一路纵队,前后也就有10米左右吧。当我们打完分配给我们的洞后,就又快速向山上冲去,因为袁熙和李兵要完成他们拍照和摄像的任务,我们要负责配合和保护他们。战斗开始,他两就开始拍照和摄影了,想更多地记录下战士勇敢杀敌的现场资料,以便讴歌我们英勇伟大的最可爱的战士,他两一边跑,一边拍摄。当跑到山的半中腰时,灾难降临了。我记得很清楚,突然听到一声炮响,我就被冲击波冲倒在地,还没爬起来,又听到几声炮响,我就失去知觉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回头看时,一个人都没有了,就我一个人在一堆石头旁,我想站起来去找他们,可怎么也站不起来,一看才知道,腿上受伤了,再一看,身上到处都是血,人已经不能动了。这时也正是炮弹最猛烈的那个时刻,我也动不了。没办法,只好就在原地呆着了,就在这里,我遭受了炮弹的多次打击,身上又收到了更多的炮弹片,最后下来住院治疗时,我一共身上有100多片炮弹片。我不知道我昏迷了,我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后来是别人告诉我的,说我在阵地上昏迷了几个小时哪。因为我负伤不能动了,最后也是担架队把我抬下来送到医院的,所以我组其他人的情况我都不知道。第三天清理结束后,才告诉我,他们五个都牺牲了,还死的都很惨的,身上就没有好的地方,被炮弹炸的支离破碎,真是残忍啊。后来我仔细回忆才搞明白的,原来我们正好冲到一个坡前,几发炮弹正好就在我们中间爆炸了,我被冲到了坡上,他们又被冲到了坡下,又滚到了山下的开阔地上,就这样躺在那里,被炮弹来回的炸着,蹂躏着,想起来真让人欲哭无泪。就这样,他们五个都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为国捐躯了。几分钟之前我们还在一起开玩笑,还在一起打闹,还在一起并肩战斗,可几分钟之后他们却失去了生命,永远回不了家了。我为此非常愧疚,把他们带上去,可都没有带下来,只是自己苟活了下来,真是愧对他们,也愧对他们的家人,但愿死的是我,不是他们。但现实就是这样,谁也改变不了,战争就是这样残酷,我们只有接受了。我只能祝愿他们在天堂幸福快乐,在以前我们是战友,兄弟,现在还是战友,兄弟,你们互相照顾好自己,也互相照顾好兄弟们,过好每一天。安息吧,兄弟们。”
“ 看到上边这些照片,不想说什么了,也不敢说什么了。我幸运的回来了,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现在比他们多活了20多年了。不管好与坏,最起码人生该享受的事情自己也享受了,男人该享受的事情自己也享受了。可他们哪?还有他们的家人哪?他们享受到了什么,冰冷潮湿的石棺,一尺见方的骨灰盒,就是他们的归宿,永远的归宿。那里很寂寞,很孤独,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女友的相随。他们也思念亲人,也想和我一样,和家人团聚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人世间美好的幸福快乐的时光。现实真残忍,残忍的让人欲哭无泪,欲言又止,不知该怎么样来表达了。还有他们的亲人,更是痛苦悲伤到了极点。一个个活蹦乱跳,青春年少的孩子,突然就不见了,让亲人们怎么能接受哪。看看照片上那些妈妈的表情,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真是能感动天地,让鬼神哭泣。没有享受到儿子的尽孝,却要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们需要多深的情怀才能承受住啊。留给她们的只是一辈子的痛苦和思念,一辈子的悲伤和无奈,但儿子是为国捐躯,死的光荣,一个个都是英雄,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些或许能给她们带来少许的安慰吧。希望逝者安息,生者幸福快乐,这也是烈士们和亲人们的最大心愿了。烈士们们永垂不朽,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转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