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越南趁我撤军之际,占领我法卡山、扣林山、老山等中越边境骑线点上的重要军事地区。中国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又于1981开始约有10个集团军轮番上阵,开始了长达10个春秋的中越边境防御作战。
我广西 云南边防部队在对越反击作战中,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不忘南疆人民下一代的成长,建立多处阵地“帐篷小学”,并和驻地100多所中、小学建立校外辅导关系。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题词赞扬他们是“南疆战士,育苗园丁”。
多处战地“帐篷小学”的成立,解决了边境群众子女上学的困难,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民拥军、军爱民,为我军取得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帐篷小学”的学生以战区群众子女为主,部队拨专款,指定专人负责,开办了帐篷小学,抽了一些文化程度高,思想基础好,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战士任教员。
在前线阵地的枪、炮声中,夹杂着帐篷里朗朗的读书声,帐篷小学成为前线一道风景线。帐篷小学的建立,也受到了上级首长的重视,部队各级领导来到老三前线,都要了解询问帐篷小学的工作情况,有的首长不顾条件危险,亲自来到帐篷小学视察,勉励战士们继续办好,办出水平来。嘱咐干部战士们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特别是边疆的孩子,更应该重视他们的学习,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更好的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当时各大媒体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国家的电台、电视台以及各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进行了报道,,十年来众多孩子在战火中完成学业。这是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将士又一壮举,在共和国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云南麻栗坡县天保乡大岩迁村战地帐篷小学的兵老师和同学们教室前留念 ... ... ... ...
原云南对越参战56280部队战地帐篷小学同学们在课间游戏 。
战争既锻炼了我们的干部战士,也锻炼了这些小小的孩子。越军的炮火使孩子们懂得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知道珍惜学习时间。平时,他们在帐篷里很认真听讲,越军一旦打炮,他们就会迅速钻进猫耳洞里自习,做作业,学习非常自觉用功。放学回家后,孩子们就聚集在阵地底下的一排山洞里做作业,条件很艰苦,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在这种战斗环境下怎么学习。
新战士冷一兵被选为兵老师为帐篷小学同学们上课 。
为了孩子的安全,战士们为帐篷小学披上伪装网。
一个军用帐篷就是一个班级的教室。
三十年了,南疆人民没有忘记“帐篷小学”。图为现在的云南省麻栗坡县芭蕉坪帐篷小学。据《文山农业信息网》报道:
这个与中越两国的国境线直线距离只有800米的帐篷小学,始建于1984年,座落在麻栗坡县天保镇著名的八里河东山后面,老山对面,由当时轮战部队用1顶军用帐篷、1块小黑板、9个炮弹箱做的课桌始创,当时有9名民族学生和1名“兵校长”兼文化课老师。1986年5月26日,原国家妇联主席康克清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帐篷小学。 学校历经二十多年风雨,共培养了400余名学生,其中考取大学2人,中专2人,现在读初、高中学生40余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及边防部队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学校建筑面积1258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各311.5平方米,教师住宿楼635平方米),招生辖八里河、芭蕉坪、马鞍山、南洞、苏麻湾等自然村。学校现有3个年级 ,在校学生42人,住校生42人,教师8人(全都是师范学校毕业的科班生),教育质量逐年有提高,多数班级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