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6年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 齐结存
2016年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第20届联合国大会于1979年11月决定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的。1981年10月16日为首个世界粮食纪念日。设立此主题旨在唤起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高度重视。在这一天,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当年主题开展宣传活动。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欠收,加上当时的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基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重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其主旨目的在于促进人们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为此激励国家、双边、多边及非政府各方面作出努力;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鼓励农村人民,尤其是妇女和最不利群体参与影响其生后条件的决定和活动;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家对战胜饥饿,营养不良和食用的声援,关注粮食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等。且每年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诸如,1981、1982年的粮食第一,1989的粮食与环境,1999年的青年消除饥饿,以及2013年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在这个世界粮食日期间,国家粮食局在全国粮食职工中发起倡议,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为警醒世人常年不忘,增产节约,消费不能浪费。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虽连续十三年丰产,可粮食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粮食问题,大做文章,作好文章,且做好引领世界粮食安全的文章。 立足当下解决好国家吃的问题,是对全球粮食安全是大贡献。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追求食能国腹、更好满足口舌之需。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盛的时期,在地球上的许多角落,依旧有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粮食危机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社会之上。据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大约8.05亿饥饿人口。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除了受人口增长、土地缺乏、水资源紧缺、投入不足等传统因素制约外,还面临着许多非传统的诸如:对耕地的过分开发使用,过剩的化肥对水体污染、对土壤污染、对大气污染,近海生物受化肥威胁,对森林危害,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灌溉对土壤吸水环境与地质环境的影响等的挑战,特别是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着一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问题更关注,这不仅关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际市场供应和粮价稳点。从本世纪之初的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十三个以强“三农”为宗旨的“一号文件”。这十三个“一号文件”,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重农政策的集中体现,主题虽各有侧重,但都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都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部署和强调。强大的政策支持,直接带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快速稳步发展,仅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就达到6.02亿吨,连续3年稳定超过5500亿千克,并且连续13年增产,刷新了国内外历史上粮食持续增长的年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是从世界粮食安全的需求和现状出发的必须选择。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粮食贸易仅有2500亿千克至3000亿千克,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350亿千克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更何况,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这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中国粮食自给率已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自己的粮食问题,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走出国门,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故事讲好。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全球粮食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05年,在停止接受粮食援助的当年,我国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南南合作”框架。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农业、粮食行业带来的不仅是宽广的舞台,更是历史的机遇。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与能源、铁路等产业相比,我国农业“走出去”一路面临多重挑战。如今,“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技术需求,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在2015年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而粮食安全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高度关切的问题,在粮食领域开展合作可以说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从长远来看,中国粮食供求将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助阵粮食‘引进来’‘走出去’,实现粮食优质资源的互补相通,将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一大契合点,”更为参与全球粮食资源配置、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资源安全拓宽了渠道、提供了平台。 去年以来,陕西粮食企业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走出国门,与中亚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利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建立收储加工基地,拓展国际空间,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己确定将中亚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作为“走出去”的核心区域,目前己与该国农业部签署了《关于境外投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种植业、粮油贸易、物流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辽宁省专门出台《辽宁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投资指南》。“积极利用辽宁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利用东北亚国家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参与粮食种植和加工中凸显出粮食行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一些粮食企业已经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建设基地和试验区。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粮食行业贯彻落实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传承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丝路精神,在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彰显中国力量。登上“一带一路”的大舞台,粮食行业如何发挥优势、做到长袖善舞?大家全力找准粮食流通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侧重点,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地区开展稻谷、油料等贸易合作,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地区开展小麦、粗粮等贸易合作,与美洲地区开展大豆、玉米等贸易合作,健全多边多元、稳健可靠的粮食进口格局。同时,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开发优质粮油加工产品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逐步拓宽出口渠道,推动国内粮食优化升级。中粮集团在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方面积极配合并参与俄罗斯远东农业项目开发,积极建设中俄陆路粮食运输走廊,为促进双方经济繁荣和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与哈萨克斯坦进行粮油的加工合作中,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推进,即帮助解决了民众就业问题,又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传递开放包容的中国梁神和文明友好的中国形象,积极寻找集团企业的文化交流变“走出去”为“融进去”,大大促进了合作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舞动在神奇瑰丽的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承载着沿线各国实现持久的粮食行业大放异彩,生辉闪亮。且实践证实硕果累累。在利比亚的项目专家组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产量平均比当地品种增产300%:在塞内加尔的项目专家组利用当地水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每公倾产量突破10吨,对比照田增产100%以上,创造了塞内加尔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记录:在乌干达的项目专家组示范中国杂交谷品种及其种植技术,每公顷产量达6.27吨,是当地谷产量的三倍,展现出最极大发展潜力。中国参与FAO框架下“南南合作”模式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开发计划署授予“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粮食合作与援助不仅明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增产,家庭农业大有潜力可挖:惜粮是保证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拳。在袁隆平超级稻产创下新的记录时,黑龙江省多地出现吨粮田。据农业部田间测产显示,经营了186760平方米耕地的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家庭农场主逢中革玉米每677平方米产量达到1242.57千克,创造了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玉米单产新记录。”一个家庭经营为核心的种粮大户,通过选择秘植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大机械精量播种、强化水肥管理等措施,使玉米单产超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说明家庭经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具有很大增产潜力可挖。”这一成果令黑龙江省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甚为感慨。“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旨在强调家庭农业在维护粮食安全,消除贫苦、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及实现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我国国情十分相符。 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史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精耕细作,一直是最为基本的生产模式。直到当代,农民一直是国家粮食供给的支柱。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世界粮食日系列纪念活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我们通过改革实现了农业大发展,粮食产量由3亿多吨增加到6亿多吨,成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这里有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发展家庭农业。 我过现有承包农户2.3亿户。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们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家庭农业都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它及包括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也包括具有一定规模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家庭农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有5亿多个家庭农场,他们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而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近东农村地区,这些传统的家庭农业经营获得自然资源、政策和技术的途径都非常有限。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开始行动,并且做出了许多有效的创新和探索:建立合作社为家庭农业经营提供更加专业、集约、科学的农业科技和市场服务;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各种支持政策,有效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比承包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是,家庭农场在促进农业家庭经营的现代化转变、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以家庭农业经营为基础的中国农业,正在开启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画卷,也必将会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众多的国家,自2004年起实现了粮食生产“持续连增”,但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呈现出新特点:粮食逐年增产情况下的供求持续紧平衡;经济国际化带来的粮食供给多元化趋势;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断加强。中国粮食安全态势正面临着几个重大转变:粮食供给安全由总量问题转变为结构问题、粮食消费安全由数量问题转变为质量问题、粮食储备安全由规模问题转变为体制机制问题、粮食财政安全由补贴问题转变为效益问题、粮食流通安全由改革问题转变为发展问题。从粮食生产安全来看,中国粮食生产安全仍面临来自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农民种粮积极性下滑和粮食生产经营体制创新不足等多重挑战。从粮食消费安全来看,近年来粮食消费数量安全存在隐患,尤其是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低收入群体粮食获得能力虽然没有显著下降,但仍然需要重点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粮食生产环节和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加工环节普通存在添加剂超标情况,安全事件频发,粮食质量安全仍然不容乐观。粮食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必须物资。因此,保障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解决粮食生产,用多种形式并存,多元融合并举的方要提高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但要充分看到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尤其值的一提的是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要继续下功夫,用气力,在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妥善解决粮食在流通、储存、使用过程中的“惊人的浪费”。诸如,存粮中的方法原始及其虫害、雾变,制作加工中的过细、过精,计划使用中的粗疏、粗放,食用中的倒菜、剩菜、剩饭,饲喂过程中使用原粮、精粮等等,以及吃喝上的放仕无度,丰产享受不到丰收的喜悦,让丢失、损失、浪费大打丰产的折扣。这些现象,纠其原因有五。即危及意识、惜粮如金的节俭意识淡漠;计划用粮的计划粗疏;粮食管用制度不完备;科学知识及理念缺失;传流作风的承继与传颂不利。尤其是中小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惊人。浪费粗数能占到总产粮的2/1合理的使用粮食是到了上目程且必须抓的时候。笔者提议,结合世界粮食日,开展一个全国性、经常化且常态化的宣传教育,让节约意识入心入脑见行动,以此竞书大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