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病现状与未来 1、中国人慢性病发病情况 由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06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4.0%、19.3%、17.6%和1.2%。 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其中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1亿人患病。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 2010年3月25日首次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惊人数字——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 2、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造成慢性病“井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膳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导致血脂异常情况严重。 除了上述行为危险因素外,遗传基因、工作环境、生活压力、饮食污染、不当用药都是造成慢性病“井喷”的重要因素。 3、慢性病严重影响职工健康 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2001年对我国30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调查发现:73%糖尿病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60%患者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合并糖尿病肾病,1/3合并眼病。 4、慢性病发病特点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慢性疼痛在内的几大主要慢性病,有着类似的发病过程,虽然发病原因很多,如基因易感性等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泛滥、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但在发病过程中有几个核心环节是类似的,如饮食结构不佳导致的偏酸性体质及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体内微环境改变,精神压力、环境污染、阳光照射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自由基泛滥,微生物感染及脂、糖代谢紊乱导致的慢性炎症,以上这些问题又会通过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肾上腺应激障碍,最终破坏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疼痛或肿瘤。 5、慢病康复是慢病防治链条的关键 慢性病的发生都经历了10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在慢性病发生的早期,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旦进入晚期不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但慢性病的早期又具有可逆性,只要采取措施得当,大部分慢性病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自愈性,因此,慢性病的康复是大有可为的。 慢性病患者康复后,就会成为慢性病防治的宣传员、督导员,所以,慢性病康复是慢病防治链条的关键环节。 6、全民参与是打赢慢病防治的大战略 慢病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要取得慢性病防治的胜利,就需要全民参与。 二、中国养老的现状与未来
1、中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 ,占总人口的16%,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的养老模式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急需引起高度关注。 2、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养老体现的“孝”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之一。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入住养老院是儿女不孝的结果,因此很多老人宁死都不愿住进养老院。而且,中国的养老床位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在保持中国人传统养老文化的前提下,寻找到一种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3、中国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保守估计,中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在300万以上。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 %。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 但我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养老床位才266万,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仅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都无法满足。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大大减轻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 4、健康养老必须解决慢病康复 失能老人是指日常生活功能丧失或障碍的老人,其主要原因有三种:老化、残疾或罹患慢性病。 超过八成的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自报患有慢性病。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则更为严重,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1.1%和50.9%。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具有中度以上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达到 45.9%。特别是中、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抑郁状况则更为严重。 因此,解决老年人的慢性病和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三、集中康复与居家养老结合新模式 1、集中康复的概念与内容 人的生老病死和汽车的一生十分相似,汽车到一定年限可以宣布报废,但人不能宣布报废。因此,就必须建立很多人体健康“4S店”。在这个人体健康“4S店”中有专业的检测设备、维修设备,更要有专业的检测人员和维修人员。当我们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发现部分零部件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到人体“4S店”进行维修或保养。 现在的医院就相当于汽车的大修厂,如果每辆汽车有点问题都到大修厂去,我们的维修成本势必非常高昂,而且这条路根本就不适合人类。 人体与机械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也就是我们很多人即便得了病,只要处理及时、恰当,就完全可以自我痊愈,包括肿瘤。因此,我们要建成的慢病康复中心,不同于现在的医院,要包括心理、营养、教育、检测、理疗、运动、保健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目标就是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完**体机能的自我恢复。 2、居家养老的前提是康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慢性病已经到了“井喷”阶段,如果不能解决慢性病的康复,居家养老几乎变成在家等死。 因此,集中康复和居家养老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实现无缝对接。而健康信息采集与信息传输技术已经能够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3、集中康复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正如上面提到的中国养老面临的诸多问题,集中养老不现实、居家康复不可能,如果把集中养老变成集中康复,把居家康复变成居家养老,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能够解决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而把紧张的养老床位让给确实需要的失能老人。 4、全程参与的大养老概念 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如何解决,不能等到问题已经严重到无法解决的时候再去想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长寿,但如果不能做到健康的长寿,那不仅是个人的悲哀,家庭的悲伤,更是社会的悲剧。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就必须从今天开始解决慢病问题,只有如此,未来的养老严峻形势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所以,养老看似是70、80岁人的问题,其实更是40、50岁人的问题。只有形成全民参与、全程参与,才能做到健康一生、幸福一世。
四、无锡聚福养老护理中心事业发展三部曲 1、依托两个联盟,成立两个中心 中国慢病康复与健康养老联盟,中国脊柱健康产业联盟,均是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成立的跨领域、跨学科组织。这两个联盟的成立对于中国健康事业,尤其是健康养老事业意义十分重大。 无锡聚福养老护理中心依托两个联盟,成立“无锡脊柱健康基地”和“无锡慢病康复基地”,必将成为无锡聚福养老护理中心慢病康复工程的两大支柱,也必将对健康养老事业产生长远和深远的影响。 2、建成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目标的新型养老机构。 新时代需要新型养老机构,其核心目标就是健康促进。因此,与时俱进的无锡聚福养老护理中心将形成两大板块六大中心的全能养老机构,建成真正的人体“4S店”。 两大模块:医疗、保养。医疗模块要紧紧围绕保养做文章,而不是普通的医院科室建制。 保养模块将建成六大中心: 【健康教育中心】为会员提供各种健康教育机会,开展院内、院外健康大讲堂,搭建会员积极参加的健康教育大平台。 【健康检测中心】提供全面健康查体,配备流动查体车,方便单位职工健康查体。 【健康管理中心】会员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信息管理、居家养老健康信息采集与管理等。 【康复保健中心】充分运用中医外治手法及多种自然疗法,完成经络疏通、筋膜松解、活血化瘀、脊柱整复等项目,让身体始终处于良好的自我修复状态。 【康复理疗中心】引进体外反搏、脑循环治疗仪、高压氧舱、光量子血疗仪、全自动推拿牵引治脊床等疗效明确的康复理疗设备,加强康复理疗科室建设,创建无锡地区最具水平的康复理疗中心。 【康复营养中心】为会员提供全面的营养指导、康复特膳等服务,养成良好而科学的饮食习惯。 3、建成集中康复与居家养老一体化的智慧型养老城市。
(略) 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及其两个联盟介绍 1、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介绍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于2007年11月,是由我国与产学研界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支持和参与的一个跨部委、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政资介、商贸用协同互动的高层平台,是一个以促进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为基本宗旨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 促进会以促进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促进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在北京、深圳、天津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会议或发来贺信;经国家奖励部门批准,设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2009年共有196个单位和个人受到了表彰;在国内31个园区、联盟、企业建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启动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对接和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了一批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启动了首届国际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和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筹备和筹建工作。 促进会将进一步发挥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继续推进评奖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区域与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推动投融资和产学研合作基金的建立;总结探讨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地方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促进国际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整合服务平台,搭建政府支持、金融介入的合作平台,以多种形式为企业和会员服务。 2、中国慢病康复与健康养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介绍 中国慢病康复与健康养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12年10月,是经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批准,由北京联合康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牵头,解放军301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中国靶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倡议发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解放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及国际代谢病中心等单位参加的一个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党政金互动的产业发展促进平台,是一个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卫生部、行业协会及国内知名医学专家、企业家十分重视联盟在慢病康复和健康养老方面的工作,在联盟筹备之初,多位促进会领导、卫生部领导及专家学者多次到联盟示范基地——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进行考察体验。并鼓励联盟以中国传统医学、自然医学为主导,结合当前生物科学领域的成果,开展慢病康复和健康养老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子的创新性工作。 目前,联盟正在和欧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行业、养老行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在把国外慢性病康复和健康养老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到中国的同时,也正在把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养生、保健文化和技术传播到海外,搭建起国内外慢病康复与健康养老技术创新、产业整合、资本引进的合作平台。 联盟目前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合作,在西安、青岛、成都、广州、沈阳等地正在开展慢性病社区防治健康行活动,并联合建设慢性病康复示范社区,推动当地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今后,联盟将努力在产学研合作中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慢病康复和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继续推进慢病康复技术的推广和健康养老模式的建立,推动投融资和联盟合作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长期、紧密、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国际慢性病康复和健康养老的技术、学术和产业合作与交流。 3、中国脊柱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介 中国脊柱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3年5月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批准成立,其发展将紧跟促进会方针政策,顺应其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等融合共同发展的潮流,为脊柱健康行业创造一个集产、学、研、政、资、信为一体的平台,更好的为人类脊柱健康服务。脊柱健康事业直至今日,各种力量整合,共同发展成为其必然趋势,中国脊柱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筹组成立既是顺应这一趋势,更将为脊柱健康行业完成新的目标和任务: 1、真正做出脊柱健康产学研联盟示范基地。以“博纳、包容”的理念,容纳产、学、研、政、资等多方力量,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联盟注入更多的专业元素,为行业建立创新融合的模版,推进脊柱健康事业的大发展。 2、推广技术产业整合模型。脊柱健康产业与技术有着必然与必要的联系。在脊柱健康技术的支撑下,脊柱健康产业有了落到实地的体现;而有了脊柱健康产业为基础或后盾,脊柱健康各项技术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进一步完善。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推广产业技术整合模型,不仅是顺应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更是要打造“1+1>2”的全民脊柱健康服务体系。 3、为脊柱产学界人士搭建沟通合作桥梁。作为横跨学科、专业、地区等领域的联盟体系,脊柱健康产业技术联盟将为行业产业界、学术界搭建一个集沟通合作、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平台。分享学术观点,交流技术心得,促进产业发展、洽谈商务合作等都将成为联盟的主旋律。 4、搭建产学界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和资本方的对接。脊柱健康行业的组成多为民间自发力量,其研发成果在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和项目基金资助等方面略显薄弱。联盟将借助自身优势,为脊柱行业的产学界搭建一个与管理方和资本方对接的桥梁,支持并帮助联盟内一些优秀的创新项目向国家或地方申请立项,并推介其与资本方的对接联络。这将最大程度的释放出脊柱行业内优质的研发成果和创新活力,也为行业增加更多的智慧资源及服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