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8:36 编辑
各位战友,你们好!当你拿起我们广州籍参战老兵曾沙写作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这本书时,时间已匆匆走过了三十五周年。当你翻开它时,久违了的战场实录一下子就扑面而来。这是一本讲述1979年2月17日,第41军122师出境参战的回忆录。据作者说,该书在收集、整理、写作的过程中已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我们翻开书本看到,该书的总页数达620页,用小小的弹簧称称了一下,达二斤重。怪不得拿在手上会那么的重手。想不到在我们广州这一方山水也有参战幸存老兵写出了这么有份量的回忆录。据作者说道,此书是他在2004年从单位下岗后因找不到工作才开始写作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抬,一直写到2014年春节前的一刻。真是“十年磨一剑”啊!
我们在他书的《前言》中读到了他写这本书的艰难,他说:“在这变幻莫测的大潮中,个人的变化总是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就象是大海里的一叶小舟,早已被滔天巨浪打得找不到北。和众多当年的参战老兵以及广大的国人一样,我也不能幸免地面对下岗失业、走入望天打卦的无奈时期。最后,在每天开门面对的各项烦杂的家庭事务中,做好住家男人,拨弄锅碗瓢盘,唱响柴米油盐,一分钱掰为两半花成为了我等凡夫俗子的首选。人生如同锅上翻来覆去的煎饼,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在“上有老下有小,医院住宅两边跑,左想想右算算,市场锅台来回转”中不断重复着昨天一个又一个杂乱无章而又平淡无奇的故事。在落日的晚霞中,一种怀旧情结油然而生,唯有当年**燃烧的岁月还在眼前晃动,唯有回想中的军旅印记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他的这段话语中道出了大多数参战退役军人的现实和无奈。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说他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他有可能写出这部这么厚重的回忆录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人生中有得有失的辩证解读吧!说实话,我还是情愿他下岗失业,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三十五年后手捧他的大作去细细回味当年那场生与死,血与火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各位在阅读这本过往历史的回忆录时,千万不要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作者一个人的回忆录,它是我们当年那一代军人的整体记忆,是生与死、血与火的集体记忆。书中的军人们在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顽强,浴血南疆,勇于牺牲的身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反映。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为国捐躯,无私奉献,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他们参与的这场惩罚越南霸权主义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历史进程,为共和国赢得了弥足珍贵的大国尊严,为改革开放赢得了宝贵的机遇和时间。他们在战场上所立下的战功,就象大海里闪闪发亮的珍珠,不因时间的远去而退色,而是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更珍惜我们的今天,争取灿烂的明天。书中以第一人称开篇述说的“我”,就象是一根小小的红线,把散落在大海沙滩上闪闪发亮的珍珠一颗颗连接起来还原成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连续剧。在这场刻骨铭心,震撼灵魂的连续剧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场的经典战例、一段段的动人故事、一个个的英雄人物、一幅幅永恒不朽的历史画面。它是那样的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壮怀激烈,可歌可泣。它让我们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更加触手可及,并在纪念和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内容提要
三十五年前,一位新战士刚入伍随即走上了战场;三十五年后,这位幸存退役老兵揭秘推出长篇自传体纪实回忆录: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
作者以战士的视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向读者奉献了一段不应淡忘的回忆;
揭秘了中越战争的来龙去脉、恩怨是非;
书写了三十五年前走上战场的心路历程;
纪录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事相结合的点点滴滴;
见证了战场上**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残酷人生;
展现了一场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经典战例;
述说了一个个年轻军人克敌制胜、浴血南疆的动人故事;
讴歌了鲜活的共和国“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军人形象;
缅怀了为捍卫民族尊严而赴汤蹈火长眠南疆的喋血英烈。
随着时间推移,书中所蕴藏的五大价值(1.历史的价值;2.文献的价值;3.军事学术的价值; 4.摄影照片的价值;5.艺术插图的价值。)将给我们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
主义教育增添更多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