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1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帐篷小学”:三十载的深情叙说(组图)

[复制链接]

1954

主题

28

听众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超级爱心大使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3:0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帐篷小学”:三十载的深情叙说(组图)

“帐篷小学”:三十载的深情叙说(组图)2014-09-09 05:28:53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评论






今年6月1日,云南省文山军分区官兵为“帐篷小学”送去学习用品时与师生的合影。

  王 剑摄


图为上世纪80年代末,士兵老师在辅导“帐篷小学”学生。解放军报:

  我俩是云南省麻栗坡县芭蕉坪原老山前线“帐篷小学”的学生。30年前我们本应坐在教室里读书,因为战争,成了无书可读的孩子。后来,是解放军叔叔用**帐篷和炮弹箱为我们搭起了简易教室,我们又可以读书了,完全忘记头顶呼啸而过的弹片。

  我们是幸福的,启蒙老师是头戴帽徽的解放军叔叔;我们是自豪的,小学是在硝烟弥漫中诞生、闻名全国的“帐篷小学”中度过。没有课本,解放军叔叔想办法给我们买,我们读书的所有学费全部来自解放军叔叔的捐赠。

  童年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很艰苦,但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往后的日子,“帐篷小学”这段特殊的经历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每当遇到困难和失意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那些士兵老师,想起“帐篷小学”和那段难忘的岁月。这种进取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

  时间过得好快呀,转眼间30年过去了,今年是“帐篷小学”建校30周年。回想着我们度过的战火纷飞的岁月,看着不断变化的“帐篷小学”,我们深深感激当年的解放军叔叔、我们的士兵老师。

  亲爱的士兵老师们,您还记得当年麻栗坡县的芭蕉坪吗?还记得边境线上的“帐篷小学”吗?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叫涂细田的小朋友,是第一批9名学生中最小的一个。记得每当听到隆隆的炮声,你们总是第一个把我抱进防空洞。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舞蹈跳得好的小姑娘刘学莲,每次慰问团来,我总是伴着音乐又蹦又跳,可给“帐篷小学”争面子了。

  老师,您还记得吗?每年教师节,没有什么礼物,同学们就采来一束束老山兰献给你们。今年的教师节,我们将这篇回忆文章作为礼物,提前献给你们。老师,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那魂牵梦绕的南疆、那朝思暮想的“帐篷小学”吧!

  老师,在政府和部队的关怀下,学校早已搬进二层楼房,还建起了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校史室和少先队活动室。学生也由当初的9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名了。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一点都不比繁华都市的小学逊色。



老师,我们想借《解放军报》一角,向你们捎上几句心里话。希望今年你们能再回到芭蕉坪,再看看这里的山水、这里的老乡,还有我们这些与你们有着深厚情谊的学生,为我们一生的珍藏增加新的记忆。

  原老山前线“帐篷小学”学生 涂细田、刘学莲

  2014年初夏

  初夏的一天,本报收到云南省麻栗坡县芭蕉坪原老山前线“帐篷小学”学生涂细田、刘学莲寄来的这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感人肺腑、令人动容,编辑部被他们质朴真挚的情怀所感染。受编辑部采访“帐篷小学”的重托,记者从北京飞往云南昆明,后转机到达文山军分区,再乘越野车前往所属某边防团。经过近一个小时盘山路的颠簸,终于来到“帐篷小学”所在地—芭蕉坪。

  芭蕉坪,一个距国境线800米的苗族村寨。30多年前,这里是战火燃烧的战场。环视村寨周围,记者依稀可见当年遗留下来的战争痕迹,最为醒目的是雷区警示碑,述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如今那场战争早已烟消云散,边境上是一片平和安宁。走进这个安宁祥和的边境村寨,记者聆听到最多的还是关于“帐篷小学”的故事。虽然故事从遥远的战争中来,却依然那么生动、那么感人……

  那是硝烟弥漫的1984年12月26日,参战的某部用两顶帐篷当教室,用炮弹箱当桌椅,建起“帐篷小学”。两名士兵老师,将打着赤脚、衣服破旧的9名失学孩子召集在帐篷里,伴着隆隆**炮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前线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创办到现在,“帐篷小学”一直是全免费。创办之初,孩子们每年上学所需的费用,全部来自边防部队官兵的捐款。直到2003年,云南省出台边境地区小学学生费用实行全免政策。

  爱心常驻,爱河常流。轮战部队走了一批又一批,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们把“帐篷小学”完整地移交下来。 “帐篷小学”点燃了边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学生也从起初的9名,发展到后来的100多名。

  为了给边疆各族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帐篷小学”校址先后搬了6次。1993年,学校搬入部队撤离后的营房。2000年4月,文山军分区边防某团出资7万多元对校园进行综合改造;同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视察该校,并为学校捐款10万元;同年8月,云南省荣军促进会副会长杨茜雅出资20余万元,为学校建立了电教室、医务室、图书室和少先队活动室。2006年,在成都军区对口帮扶麻栗坡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中,把该校教学楼、教师宿舍等列入帮扶建设规划,投资50万元,按100人招生规模设计建设。县委、县政府投入配套资金34万余元修建学校大门、围墙、运动场、道路等附属设施,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2007年,云南省军区投入50万元资金,完善“帐篷小学”各类教具和师生生活设施。同年9月,学校完全移交由地方管理。火红的战旗与红领巾融为一体,官兵与少年儿童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学校移交地方后,虽然部队不再选派战士担任教师,但官兵们与“帐篷小学”的联系却一直未中断过。学校驻地的边防某团“钢七连”党支部充分发挥“帐篷小学”育人楷模传统,开展涵盖“1+1”结对帮扶、国防教育和校外辅导等7项内容的共建活动,坚持与学校联合开展“红领巾、边防军、边疆爱国行”徒步走边防活动。开展共建活动的效应是双向的,孩子们在战士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战士们在孩子们的信任和期待中更加坚定了戍边为国的信念。在谈到这些收获的时候,文山军分区司令员吕美璋说:“我们还要将活动辐射到边疆一线所有的村寨小学,继续延续下去,办得更有成效。”

  记者在“帐篷小学”采访头一天,正赶上连队校外辅导员在为孩子们进行国防教育知识辅导,台上战士讲得生动,台下孩子们听得认真。“十几年来,学校坚持聘请连队官兵为校外辅导员普及国防知识,不断增强孩子们的爱国意识。”现任校长黄武勇说。作为“帐篷小学”的第11任校长,黄武勇延续了学校军地共管的办学模式,每周请官兵到学校为学生上两节课,向学生讲授国防知识,并用军事化训练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士兵老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欢迎。

  在戍边官兵无私奉献精神熏陶下,一茬茬“红领巾”茁壮成长,成为“帐篷小学”的一粒粒“种子”。“帐篷小学”教师王和强就是从“帐篷小学”走出的“红领巾”。1995年,家住天保镇八里河村的王和强走进了“帐篷小学”就读,那段经历成为他儿时记忆中最难忘的画面。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帐篷小学”任教。

  记者在追踪调查中发现,凡是到过“帐篷小学”的人,大多都会去寻找一位叫周真国的人。周真国,“帐篷小学”第8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92年9月,从贵州安顺师范学校毕业入伍的战士周真国接任“帐篷小学”第8任校长,一干就是15年。为了照顾山里的孩子,周真国说服大学毕业的妻子郭佳敏放弃城里的工作,随他一同在山里给孩子们教书。1999年,他被总政治部评为“优秀士兵”。同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特别授予他“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他还当选为全国第九届青联委员,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2007年9月,“帐篷小学”移交地方后,周真国回到边防某团担任保卫干事。2012年3月,周真国转业后,麻栗坡县教育局特聘请周真国为“帐篷小学”名誉校长。


8月底,记者通过电话与远在贵州老家的周真国取得联系。周真国告诉记者,他回到地方后每天都忙忙碌碌,奔波于各个企业之间,呼吁社会为“帐篷小学”奉献一份爱心。他看重的不是“帐篷小学”名誉校长这个头衔,而是一份责任、一份情感。“不管时代怎样变化,这份情感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是通话中,记者听到周真国说的最多的一句话。15年的任教经历,是周真国一生不能忘却的记忆。

  周真国的举动出于善良,更是基于一位老兵的情怀。其实,像周真国这样充满大爱之心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帐篷小学”之行,让记者结识了不少这样的热心人。其中就有《老兵苑》网站一位叫鲁燕的朋友,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做着关爱“帐篷小学”的工作。登录《老兵苑》网站,记者找寻到了最近一些和“帐篷小学”有关但不完整的记载。

  2013年2月,《老兵苑》网站面向全国战友爱心群体,发出寻找麻栗坡“帐篷小学”历届兵校长、兵老师的启事,通过参战老兵的共同努力和帮助,历经一年的时间,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到“帐篷小学”的40余位士兵老师和士兵校长。

  今年3月16日,《老兵苑》网站联合深圳卫视,把“帐篷小学”推上深圳卫视,这一天,涂细田和刘学莲终于和当年的士兵老师何兴全在深圳卫视台见面了。“帐篷小学”的故事又一次在国人中传颂。也就是这次难忘的会面,扯牵出俩人多年的心愿,萌生了给《解放军报》写信的想法,希望更多的士兵老师重游“帐篷小学”。

  记者在深入调查中了解到,“帐篷小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赞誉。1986年5月26日,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同志为学校题写了“帐篷小学”校名,后一直沿用至今。2000年5月1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一行亲临“帐篷小学”视察。许副委员长深深地被边防部队10余年如一日地支持驻地办学的精神所感动,欣然挥笔题词:为发展世界上最好的军民关系、为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2001年,在麻栗坡县拍摄的3集电视连续剧《我的帐篷小学》登上央视,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帐篷小学”的办学历程。2009年9月,“帐篷小学”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如今,慕名前来参观“帐篷小学”的人络绎不绝。2000年5月,上海市闸北区松花江路小学与“帐篷小学”结成手拉手帮学对子,拉近了都市与边疆的距离。今年4月28日,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战老兵再次回到“帐篷小学”,他们带着独有的记忆,追忆往昔。

星移斗转,“帐篷小学”已走过了30个年头,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春华秋实。“帐篷小学”由最初的帐篷教室、弹箱课桌,变为如今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各种设施完善的正规学校。如今,“帐篷小学”已成为边疆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成为祖国万里边海防线上由部队创办的校史较长、影响较大的一所扶贫小学。

  通过在“帐篷小学”几天的追踪采访,记者可以欣慰地告诉那些曾经用知识雨露培育南疆人民下一代成长的“士兵老师们”:30年了,南疆人民没有忘记“帐篷小学”,更没有忘记你们。你看,苍翠群山环抱中的“帐篷小学”,校园大门上的那枚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它叙说着这所小学的历史变迁及每一名“士兵老师”的传奇故事。(来源:中国军网”或“解放军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