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员登陆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社区事务 社区相关事务的版块 勋章申请版主管理规定新会员必看

新帖导读 社区相关功能板块 活动任务投票悬赏排行记录

老兵 北京 上海 陕西 内蒙 江苏 浙江 广东 福建 青海 吉林 辽宁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广西 宁夏 甘肃 西藏 江西 山东 四川 新疆 山西 安徽 天津 重庆 海南 云南 黑龙 贵州

查看: 2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邓**出门必带的两本书是哪两本?

[复制链接]

48

主题

1

听众

498

积分

★新兵★列兵

Rank: 1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9:3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自己的寻书故事:走30里地,去向另一位知青借《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开国元勋也都有找书借书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寻书的故事。
  “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年幼时酷爱读书,14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家乡韶山能借到的书都读过了。一天,毛泽东正在地里干活,有个过路人来找水喝,随口说到棠佳阁的藏书很多。毛泽东一听,忙问棠佳阁有多远。
  过路人说:“远着哪!要走30里山路,山林中有野兽伤人,你可别一个人走山路呀!”
  然而,第二天清晨,雄鸡初啼,毛泽东就起床出了村。爬上高坡,越过山岗,向湘乡县棠佳阁的方向奔去。
  中午时分,他来到了棠佳阁,棠佳阁的主人见毛泽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很是奇怪,一问才知是远道前来借书的。主人深为感动,立即把《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借给了毛泽东。《新民丛报》上载有梁启超的文章,倡导欧美民主思想;《盛世危言》提出中国富强之道是改革政治、发展工业、提高文化水平等,这使毛泽东开始接触到了新的思想。
  读完这些书,毛泽东又去借新书。几年中,他几乎读完了棠佳阁的全部藏书。主人钦佩地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一生读了这么多典籍,你却只用几年。你这几年顶得上我几十年的工夫啊!只是路途遥,实在辛苦。”毛泽东则说道,“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的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过间断。
  在中央苏区时,萧劲光收集到《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几次轻装,都没有舍得丢掉,一直背到延安。一次,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就踱着方步,走到萧劲光的窑洞,神秘地说,“听说你这里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当萧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你。萧劲光晚年回忆此事,风趣地说,当时实在小气,感到好笑。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虽是党的领袖,但收集图书也极为不易,正如萧劲光所说,在边区能搞到像他保存的那些书,可谓“难于上青天”。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写信给艾思奇,诉说自己缺书的情形:“我没有《鲁迅全集》,只有几本零星的,遍寻都不见了。”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处境虽已逐渐好转,但毛泽东仍为找寻图书而忙。1943年12月20日,他写信给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位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诸如此类,均请搜集。”可见毛泽东登门向萧劲光借书,自在情理之中。
  “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
  1960年8月的一天,一早就下着大雨,来北戴河图书室借书的人自然不多,图书管理员小王坐在空荡荡的图书室里。
  电话铃响了,打电话的人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说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小王抱歉地告诉他:“这几本书按照规定不能外借,您如果需要,可以到图书室来看。”
  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这时,窗外的雨又下大了,“不会有人来借书了吧?”小王想着。
  忽然,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人带着风声雨水走进了图书室。他手里的雨伞流着水,挽起的裤脚也已经湿透。他把雨伞放到墙边,微笑着向小王走来,请小王把世界地图和几本参考书借给他看看。当小王把书捧给这位同志的时候,她发现:居然是周总理!
  周恩来朝她微笑地点点头。她喃喃地说:“总理,真对不起您。我不知道是您要借这些书,我应该给您送去,不该让您在大雨里跑来借书,耽误您宝贵的时间。”
  “哎,小同志,你把书管得很好嘛!”周恩来笑着回答她:“有一套制度,这样很好。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而且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周恩来说完,就拿起书坐在桌边认真地查阅起来。
  周恩来冒雨看世界地图,邓**也很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图书。出门必带两本地图册,一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是《世界地图》,到每个地方都要打开地图知道自己的方位。
  “文革”期间,邓**被下放江西。1970年11月,邓**给中央写了到江西后的第一封信,特地附函,如果方便请有关同志把他的书托运过来。随后,便日日期盼着图书送达。后来,这些书籍陪伴了他蛰居江西的日子,他每日都读至深夜。
  “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
  彭德怀元帅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被毛泽东誉为党内的“猛张飞”。其实,彭德怀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这里的“孔夫子”,就是书籍的代名词。
  彭德怀早年虽上过一段私塾,但不久就因贫困辍学。他13岁到煤窑做工,闲暇时也不忘读书,之后的几十年里,更是书不离身。
  井冈山时期,彭德怀有很多仗要打,但他总要随身带上搜罗到的军事和政治书籍,挤时间阅读,有时在战斗间隙也会拿出来翻翻。他曾对通信员张洪远说:“没有文化干什么都难,等于睁眼瞎。我们天天打仗,不懂的事问不到先生,只有想办法多读些书,不懂就问书本。”
  不仅自己坚持挤时间读书,同时还要求大家注意学习。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谁看书,可找我来借,不读书怎么行?”他怕有人借书只是装装样子,曾将一些书页用饭粒轻轻粘上,当他们还书时,他总要翻看一下。如果粘住的地方掀开了,他就会点头微笑。
  有一次,一位同志来还书,彭德怀发现有些地方依旧粘住,就发脾气说:“你借的书根本就没看!”那位同志心虚地争辩:“您怎么知道?”彭德怀翻到粘着的书页说:“这不是嘛,我这里有点小科学试验,你看看!”那位同志红着脸说:“我明白了,下次一定改。”彭德怀眼睛一瞪:“你知道了我的秘密,可不要只把粘住的地方翻开,还是不看哟!”
  “文革”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曾经对警卫参谋说:“我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此后,彭德怀身陷囹圄,在狱中,他一直坚持看书,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常写信给侄女彭梅魁,让她代购书籍。
  外国领袖的阅读路
  拿破仑
  指挥了近60次战役,几乎每次都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
  10岁时,拿破仑到了巴黎的布里恩诺少年军校读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已中途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从而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活。
  他寓居在瓦朗斯城的一座咖啡馆内小屋里,常常一个人坐在闷热的房间里,两眼紧盯着书本,废寝忘食刻苦读书。
  咖啡馆附近正好有一家出租书籍的铺子,这为他广泛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在租书的铺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完全顾不上老板的白眼。
  1798年,拿破仑调任法国远征埃及军总司令,在“东方号”旗舰上,他设立了一所小小的图书馆,所藏的书籍全都是他亲手挑选的。40多天的海上航行,由于晕船,拿破仑无法读书,他就躺在床上,让人为他大声朗读。当1807年法俄之战处于相持阶段时,拿破仑曾因在前线无书可读而大发雷霆,他写信质问巴黎有关人员,命令他们把所有新出版的书籍和新书预告迅速送来。拿破仑一生指挥了近60次战役,几乎每次都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参战。
  林肯
  告别时,突然见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再也挪不动步了
  林肯是美国的第15任总统,小的时候,家里没钱送他上学,他只能想方设法借书读。
  有一次,妈妈让他去邻居家送木柴。告别的时候,林肯突然见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再也挪不动步了。他站在邻居的书架前,入迷地读了起来。邻居见他这么喜欢这本书,就大方地借给了他,让他拿回家去读,还叮嘱他不要把书弄脏了。林肯感激地说:“我一定好好保管。”
  林肯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起来,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到妈妈催促他上床睡觉,他还舍不得把书放下。临睡前,他小心地把书放在柜子上,上面还盖了一张旧报纸,这才安心地躺下了。
  半夜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他赶紧跳起来,扑向那本书。可是书已经被从屋顶漏下来的雨水淋湿了!他捧着书,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拿着书到了邻居家,局促不安地说:“真对不起,我把您的书弄脏了。可是,我没有钱赔给您,就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儿吧。”
  邻居见到小林肯诚恳的样子,就亲切地对他说:“算了,这本书就送给你了。”林肯高兴极了,连声道谢。
  列宁
  监视员发现他不见了,鸣起了警钟,他却安坐在图书馆里读书
  列宁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这从他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段回忆中可以看出:1916年秋和1917年初,伊里奇集中全部精力从事理论工作。他尽量利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他每天9点到图书馆,一直坐到中午12点,12点10分回到家里,午饭后再到图书馆去,一直坐到下午6点……
  他的一生都在利用图书馆:从学生时**始,从国内到国外以至在监狱和流放期间,他始终在图书馆中度过。他一生使用过几十所著名的图书馆。
  1877年2月,列宁在去流放地前几天准备的日子里,还到鲁勉采夫图书馆收集了许多资料。大约3月下旬到4月初,途经克拉塔雅尔斯克村,他利用等船的几天找到了一家私立图书馆:著名的尤金图书馆。该馆有藏书10万多册,还有许多手稿,其中包括俄美公司一些硕果仅存的文件。
  在等船的几天里,他每天不顾要步行5俄里(约为5.3公里)去这个图书馆看书。有一天监视员发现列宁突然不见了,于是惊慌地鸣起了警钟,叶尼赛省的警察机关都慌张起来。这时列宁却安坐在图书馆里读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老兵苑 - 军人论坛_军嫂论坛_老兵网_军人老兵论坛网-中国老兵苑军网 - 论坛版权1、发贴请遵守论坛版规 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本 主题所有言论与图片纯属于个人意见 与本站无关 且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尔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在本站发表贴文即意味着同意其贴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 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 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站仅提供贴文存储空间服务 贴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贴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贴文的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本站对于上传的贴文保留不事先告知立即删除的权利。
5、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