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盘点那些不随父亲姓的领导人后代
[打印本页]
作者:
倾城
时间:
2013-10-20 08:40 PM
标题:
盘点那些不随父亲姓的领导人后代
毛主席的女儿为什么姓李
1940年8月3日,毛泽东和江青在延安生下了他的最后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初时人们叫她“毛兰”,毛泽东与兰苹之女也。后来,毛泽东为这个女儿取名李讷,随了她母亲的姓,因为江青本姓李,叫李云鹤。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毛姣姣上中学的前夕,毛泽东为这个女儿的取名,倒真是查过《论语》的。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记说:
小学毕业要上中学了。一天,爸爸把我叫到他跟前,很认真地说:“我的姣娃要上中学了,成个大孩子了。成个大孩子就得有个大名,我的姣娃就姓李,单字敏。”
“爸爸,我干吗要姓李呀?”
对于孩子的提问,当时毛泽东说了两条理由:一是转战陕北时他曾化名李德胜,这是他最喜欢的化名。二是他“从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句子中,各取了一个字给我们俩:妹妹叫李讷,我就叫李敏。
毛泽东与李敏、李讷、毛远新(侄儿)
胡**四个孩子三个姓氏
前中共总书记胡**与夫人李昭在婚前曾“约法三章”,其中一章是如果生了儿子就随父亲姓胡,而生了女儿则随母亲姓李。以后,他们确实履行了这个约定。胡**和夫人李昭,一生共养育了4个子女,但这4个子女却有3个姓氏,除分别随父母姓胡、李之外,还有一个姓刘的。
胡**和李昭相识、恋爱是在1942年,这一年,胡**27岁,李昭不满21岁。
结婚前,两个人约法三章:一、首先是志同道合,然后是生活的伴侣;二、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三、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
1942年冬天,胡**和李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不久,他们的大儿子就出生了。
在当时延安盛行的所谓男女平等的风气中,为了表示夫妻相互间的尊重,他们约定,如果生了儿子就随父亲姓胡,而生了女儿则随母亲姓李。以后,他们也确实履行了这个约定。
据“胡**子女忆父亲:思念依旧无尽”中描述,胡家子女的姓名为:长子胡德平;次子刘湖;三子胡德华;小女李恒(满妹)。
胡**家中4个子女却有3个姓氏,除分别随父母姓胡、李之外,还有一个姓刘的。
1945年冬,胡**夫妇不得已将未满40天的次子,送给了陕北老乡刘世昌。当时胡**提了3个条件:一是不要把孩子再转送别人;二是将来要让孩子上学;三是让他自由恋爱。胡**坚持让孩子随老乡姓刘,老乡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就叫刘湖(胡)了
1945年冬,胡**担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将赴前线作战。李昭也要求同往参加战斗。无奈,胡**夫妇将未满40天的次子,送给了陕北老乡刘世昌。“父亲只提了三个条件:一是不要把孩子再转送别人;二是将来要让孩子上学;三是让他自由恋爱。父亲坚持让孩子随老乡姓刘,老乡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就叫刘湖(胡)了”。
胡**和女儿李恒(满妹)在一起
习仲勋让女儿改姓读书
习仲勋教子严格是出了名的,他特别注意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品德,尤其不允许有任何的优越和特殊。
三女儿桥桥考中学时,成绩离101中学录取分数线差了0.5分,桥桥的第二志愿报的是河北北京中学。当时101中学表示可以接收,习仲勋却很慎重。为了不伤女儿的心,他特意让大儿子富平和秘书一起找桥桥谈话。
他们很委婉地告诉桥桥:你硬要进101中学也行,但是,差了0.5分是不合适的。河北北京中学教学质量也不错,现在你自己选择去哪里?从小就被父母教导不搞特殊化的桥桥,当即表示就去河北北京中学。
习仲勋听后很高兴,同时又提出了一个要求:进河北北京中学就要改姓。父亲的“习”姓改成母亲的“齐”姓,把家庭成分由“革干”改成“职员”,这样就不引人注意了。为了让桥桥学会独立生活,尽管学校离家还不到一站路,习仲勋还是让她和别的孩子一样,住校学习。
习仲勋与女儿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