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一个老兵的生死约定 (上海文明办) 欢迎投票评选中国好人榜 [打印本页]

作者: 倾城    时间: 2013-9-4 01:06 PM
标题: 一个老兵的生死约定 (上海文明办) 欢迎投票评选中国好人榜
中国文明网诚实守信(63号)有姚惠涛
一个评选活动,“27年生死约定”谢谢战友们参与投票



27年前,在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同样来自上海的两个年轻战士姚惠涛和陈建中不期而遇。炮火中,他们用亲切熟悉的乡音交谈起来,说起了时常牵挂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说起了从家乡穿流而过的长江水、浓油赤酱的本帮菜……浓浓的乡情让他们第一次见面就许下了一个“生死约定”,没有想到的是完成这个约定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
1984年5月,云南边境激战正酣。来自上海崇明的南京军区某工兵团“红一连”汽车兵姚惠涛才刚刚23岁,在跟随部队完成一次抗洪抢险任务后又马上开赴云南边境麻栗坡县,为老山前线的步兵兄弟们修筑运送粮食弹药的道路。距离直接交火的前线只有一两公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最险的一次,一颗加农炮直接砸在了挖掘机的轮胎上,幸亏是一枚哑弹,姚惠涛才捡回了一条命。
   1984年底的一天,正在路边辛勤工作的姚惠涛突然听到了熟悉的乡音,两名从前线下山来背物资的战士边走边用上海话聊着天。姚惠涛一下被吸引了,他叫住两位战友,“同志,你们是上海人?”“嗯,你也是?”三位来自不同部队的同乡战友就这么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战场上不期而遇,姚惠涛与陈建中就这样相识了。
  1米75个头,白净、帅气,这是姚惠涛对陈建中最初印象。交谈中他知道了,陈建中是前沿阵地上负责压制敌人火力的机枪手,这是前线最具杀伤力、而自身伤亡率极高的一支队伍。虽是初次见面,但共同面对的险恶环境、熟悉的上海乡音、相近的年纪让他们迅速产生信任感,也让陈建中提出一个出乎姚惠涛意料的“生死约定”:万一有谁牺牲,另一个人一定要回家乡看望对方的父母亲人。姚惠涛郑重地答应了,两人互换了家庭地址后匆匆告别。
  此后,姚惠涛和陈建中还碰过两次面。一次是几名上海籍战士凑到一起,在山脚下吃了一顿牛肉和咸菜罐头,陈建中拿出全班“凑份子”的钱,托姚惠涛买了两条香烟,还塞给他几个机枪子弹壳,“这是好钢,不生锈的。”不久,陈建中下山时取走了香烟,这就是他们的第三次见面。
  1985年3月中旬的一天,姚惠涛突然得知了陈建中牺牲的噩耗,战斗中,陈建中英勇作战,不幸头部中弹。
1985年7月,姚惠涛从前线撤回驻地。同年10月,退伍回沪。他心里惦记着那份“生死约定”,可那张写着陈家地址的纸片却在一次“猫耳洞”塌方后,丢失了。
“隐约记得地址上有个带‘华’字的饭店。”凭着模糊记忆,姚惠涛以最“笨”的办法,前后用了两年时间一家家走访上海带“华”字的酒店、旅馆,但最终没有结果。此后,又断断续续找了20多年。战友聚会,他端着酒杯一个个问;有了战友QQ群,他自学电脑,上网逐个打听;今年清明,他去了上海安置老山烈士的陵园,根据记忆中陈建中的模样,认照片、查姓名……但一直没有线索。
去年“八一”前夕,姚惠涛抱着一丝希望,拨通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热线电话,希望再找一回烈士双亲。没想到第二天中午,一位姓戚的女士通过电台跟他联系,她是陈建中一家多年的老邻居,动迁后同住在一个小区……在她的帮助下,姚惠涛终于和陈建中父母联系上了,互通电话后,他们约好上门“认亲”。
  2012年8月,在长宁区淞虹路一处民宅,姚惠涛将当年陈建中赠与他的子弹壳交给了83岁的陈老先生,老人家双手颤抖着接过子弹壳,老泪纵横。86岁的陈母前几年得了老年痴呆症,情况时好时坏,在听说建中生前战友来‘认亲’,她突然清醒了,边哭边喊着儿子的名字。27年了,青丝渐成白发,姚惠涛终于完成了这份厚重的“生死约定”,他再一次陪同陈老先生去了陵园祭奠陈建中烈士。
  点评:一个27年的“生死约定”是一份浓浓的战友情谊,是一份锲而不舍的执着,更是一份信守承诺的坚守。姚惠涛用他27年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承诺和诚信?我们在感动和赞叹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在物质利益面前,我们应当坚守什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坚守传统中华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向前迈进!



中国文明网诚实守信(63号)有姚惠涛一个评选活动,“27年生死约定”谢谢战友们参与投票。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