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女子心怀军人情结 建老兵大院聚拢失散老兵 [打印本页]

作者: 倾城    时间: 2013-8-30 04:23 PM
标题: 女子心怀军人情结 建老兵大院聚拢失散老兵


  


核心提示:张凤英,这个普通的东北妇女,以的微薄之力为抗美援朝的老兵们建起了一座老兵大院。张凤英自幼丧父,邻居中经常给她讲志愿军战斗故事的王凤和叔叔,既是她依赖的长辈,也是她崇拜的偶像,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叔父也是志愿军老兵,这使得张英一生都心怀着一份军人情结。
凤凰卫视10月19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吉林省的农安县的刘家乡,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荒草甸,这里由于是大片的盐碱地,多年来无人开垦,所以这一大片地始终是冷冷清清,人迹罕至。直到几年前,这里建起来了唯一的一栋房子,它孤零零的伫立在这广阔的荒草长摊之上,好像远离尘世,而又过了一段时间,让人们有点惊讶的是,偶尔路过的人们发现这孤寂的院落竟然渐渐热闹起来了,先是院子里竖起了一面红旗,大风一吹,烈烈飘扬,煞是醒目,接着人们又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农民从四里八乡会聚在此,在这里他们都换上了绿色的军装,见了面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又跑到院子里去列队出操,一会又来到荒原上放声高歌,人们不仅好奇,这大院的主人究竟是谁呢?这些老人又是谁呢?而这样的一座院落,为什么成了这片无际荒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呢?
荒草长滩建神秘大院 十余老人身绿军装
解说:这些穿着军装列队的老人,年纪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六十岁,他们来自农安县的各个乡镇,平时在家他们是普通的农民,而一到了这里他们就成了战友,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老兵。老兵们凑在一起,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唱歌,这些老兵,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还有的参加过六十年代的抗美援越和抗美援老,而数量最多的还是抗美援朝老兵,他们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过枪林弹雨,炮火硝烟。
这位唱《汽车兵》的老人,名叫崔荣东,今年80岁,虽然年纪不是最老,但他的资格最老,他是大院里唯一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这两位唱朝鲜民歌的是抗美援朝老兵苏文生和冯志林,在朝鲜战场上,他们一个是高射机枪手,一个是迫击炮手。这位一直在前面指挥的老人,名叫王凤和,其他老兵都叫他“老班长”,不仅是因为当兵时他曾任班长,更因为王凤和是第一个迈进老兵大院里的老兵,他是大家最初的召集人。
王凤和:我记得清楚2008年10月份我就来了,这些老战友都是互相介绍,一听说这地方不错都来了,你想我那个战友就叫“老母猪”那个,他离我这儿一百多里地呐,你说他一百多里地得倒两遍车,他都来了。
解说:王凤和所说的“老母猪”其实就是战友冯志林的外号,当年两人同时入伍,同时入朝,一个是高射机枪班的班长,一个是战士,加上又是同乡,自然格外亲近。
冯志林: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吧,我们俩最好,都互相起外号,叫啥都有,根据你个人的特点,那时候我个儿小,个儿小比这时候胖,那个穿军衣,那个没有我穿的,小号也是邋遢,还胖,就我起外号叫“小老母猪”。
志愿军战友沙场失散 57年后意外重逢
解说:然而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这对亲如兄弟的战友被敌军冲散,至此失去了联络。
冯志林:我们俩给打散了,他脱离我了,我也脱离他了,我们俩根本就不明白了,好像说在我心目中想啊,王凤和啊,存不存不一定了,他呢,也这么想呢,说这“小老母猪”啊存不存在也不一定了。
解说:朝鲜战争结束后,他们各自复员返乡,在后来的五十多年中虽然他们都生活在农安县,但却各自都以为对方早已不在人世了。2007年,农安县民政局组织退伍老志愿军开会,王凤和作为代表也去参加,会议中一个偶然的间歇,他听到几个人正在议论一个姓冯的老兵。
王凤和:我说哪个冯头?在那儿坐着呢,我就寻思了,老冯头啊,是不是我在朝鲜失散一个班的那个老冯头啊,他可姓冯啊,问问他。
冯志林:我在那儿坐着呢,坐着他就倒背手去了,去了我膫一下子,我也没答理,头发都白了。
王凤和:哎,我说,他跟那儿台阶坐着,你姓啥啊,我姓冯啊,带搭不理地我姓冯啊,我说你多少参军的,1950年啊,我说你什么单位啊?他一说120师358团42炮兵连,哎呀,我心里就亮堂了,我说肯定是他。
冯志林:哎呀,我在朝鲜那时候吧,我有个战友可是姓冯,但是不知是不是你,要是你呀,我那个有个外号。
王凤和:我说那时候咱们班吧,你胖,个儿小,背个枪吧,还没拖地也差不多,大伙儿说这家伙纯粹像小老母猪,完了他就站起来了,他说你是谁呀?我是王凤和,哎呀,我想起来了,你还活着呢,我寻思你死了,抱着我呜呜就哭起来了,他哭我也哭。
冯志林:我们俩抱在那儿哭得没完了,我说你还活着呢,他说我寻思你也没了呢。
解说:相隔57年,两个八十岁的老人已经认不出对方的模样,但凭着一个亲切的外号,曾经壮怀激烈,生死与共的岁月,在那一瞬间复活,那一次和战友重逢后,冯志林就再也无法维持内心的平静,虽然两个村子相隔百里,中途要倒两次车,八十岁的冯志林还是赶来看望战友,王凤和将他带到一个有红旗飘扬的地方,那是一个更让冯志林惊喜的地方,在那里他一下子见到了更多的老兵,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相识的与不相识的,在不同的战场上浴血战斗的战士们,如今却在这偏远又荒凉的一处大院中意外的相聚了。
女子建老兵大院 数年间收留十余残障儿
解说:这个始终和老兵们形影不离的中年女子名叫张凤英,她就是这个老兵大院的主人,2008年10月,张凤英建起了这个大院,到现在整整两年,两年间先后有四十来名老兵聚落在此。
张凤英:没换军装时候瞅着他们吧,真就像八九十岁的人,给他们刮刮胡子,给他洗洗澡,换上军装了,戴上领章帽徽,大伙儿都说妈呀六十多岁,主要是精神作用,就看他们比以前一天比一天精神,一天比一天有劲了走道,我就觉得这些老兵,我要给他们组织,他们真能多活多些年。
解说:张凤英本是农安县的农民,成家后精明能幹的她弃农从商,将事业发展到省城长春,在那里开办了一家老年公寓。有一天出于同情,张凤英将一个无家可归的智障流浪儿领回来抚养,谁知竟一发不可收拾,火车站、菜市场、街头巷尾,几年间,十多个残障的流浪儿被她收养进了老年公寓。
张凤英:现在大伙都说,张凤英你这儿哪是老年公寓呀,你这不福利院了吗?后来我就想啊,再在市里面就不行了,我就想起我的家乡,我一小在这儿长大的,一小总在这儿玩,这有块荒地,这块荒地,我一寻思,我要领这些孩子上这儿来,再有几个都不怕啊。
解说:就这样张凤英带着这些收养的儿女们,从长春返回了家乡,在这片荒芜的盐碱地上安了身,她带着孩子们垦荒,渐渐地自给自足,日子稳定了下来,张凤英的心却空落落了起来,面对着这片故乡的原野,她的心里升起了一个新的念头。
张凤英:我一小就那个王班长,他是我跟前的邻居,一小我就喜欢当兵,因为我没有父亲,总拿他当个人爹似的,他们就给我讲过去他们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我呢就想起来他们来了,我就寻思给他们战友都联合在一起。
女子心怀军人情结 扩建养老院聚拢数十老兵
解说:原来张凤英自幼丧父,邻居中经常给她讲志愿军战斗故事的王凤和叔叔,既是她依赖的长辈,也是她崇拜的偶像,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叔父也是志愿军老兵,这使得张英一生都心怀着一份军人情结。2008年10月,张凤英扩建了这座荒野上的大院,她下决心将四里八乡的老兵们聚集到这里,志愿军老班长王凤和第一个来到这里,随后他又叫来了一年前刚刚重逢的,外号“小老母猪”的老战友冯志林,一传十,十传百,农安县几十个乡镇的老兵们纷纷赶来,老兵大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张凤英:后来有一天就来了五六个,他们到屋的时候,哭啊,那就是说话都说不出来,说话都是哑嗓子声了都,就那时候我那心揪心似的,还揪心我还高兴,我高兴啥呢?我给他们组织起来了。
解说:从2008年10至今,整整两年,老兵大院聚集了四十多位老兵,他们来自不同的战场,不同的部队,复员后他们各自散落在农安县的各个村落,相距不过百里,但大多数人一生从未相识,如今一朝相会,他们就仿佛见到了最亲的亲人。


作者: 佳吉祥    时间: 2013-8-30 11:11 PM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35 编辑

实属 难得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