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为何600万下岗职工里部分人对**有怨言 [打印本页]

作者: 显初    时间: 2013-7-10 04:26 PM
标题: 为何600万下岗职工里部分人对**有怨言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4:05 编辑

        本文摘自《看天下》2011年第25期  作者:看天下编辑部  原题为:改革往事:朱镕基的十二年
       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9月8日,煌煌四卷本《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发行,书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从1991年就任副总理到2003年从总理任上退休,12年;从2003年至今,8年。8年过去,那12年的改革仍旧在深刻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势必继续影响下去。
       我们回顾那12年,不仅是在回顾朱镕基,更是在回顾他做的那些事,最重要是思考过去的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未来的改革又将如何进行。

     《讲话实录》背后的改革往事


      1991-2003朱镕基闯过的“地雷阵”

      从1993年9月9日到11月21日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飞遍17个省、市、自治区,解释分税制方案。

       9月8日,一套4册的《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再次把朱镕基拉入人们的视野。在他1991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出任总理到2003年退休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经济起飞、各项改革制度确立的十二年。如今又一个十年将过,人们仍然不忘他“抬棺材”、“滚地雷阵”的豪情壮志。从《讲话实录》中,人们得以全面知晓这位以讲真话著称的总理十余年间的纵横捭阖。

        我们选取朱镕基众多改革中的四项改革,以他的《讲话实录》为蓝本,重现当时的改革历程,记录他的所想所为。中国的改革、转型仍在继续,经历时间沉淀再回顾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也许我们对朱镕基、对中国会有更深的认识。

        分税制:谈下来掉了5斤肉


       朱镕基决定进行一项重大的财政改革:分税制,改变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比例。

       “分税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财政体制上不再搞什么包干、什么分成,而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中央收哪几种税,地方收哪几种税。”在1993年7月的《整顿财政秩序,加快财税改革》讲话中,朱镕基对分税制做了这样的解释。随后的几次讲话中,他说了分税制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二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分税制改革是要分地方的钱割地方的肉,困难无疑是很大的,这在广东的讲话中可见一斑:“我也告诉大家,谢非、朱森林(当时的广东省书记、省长)等广东同志在同我们的几次座谈中,对广东的利益是非常维护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可以说是‘寸权不让’、‘寸利必争’。他们是尽了最大的力量,讨价还价,据理力争。”
     “同广东算账的结果,从1994年到1997年,中央从广东多拿走的不过占同期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到2000年,才5%。由于广东的“蛋糕”做得大了,我认为不会影响广东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广东的发展。”朱镕基苦口婆心地说。
       从1993年9月9日到11月21日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飞遍17个省、市、自治区,解释分税制方案。“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5斤肉。”朱镕基经过讨价还价,最终相互妥协。
       推行分税制前后变化大致可总结为:1994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中央占3成,地方拿7成,财政支出则是倒过来,中央拿7成,地方拿3成;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在名义上可以得到60%以上,甚至可占7成,但中央需要提取若干返还地方。
       到2003年朱镕基卸任时,分税制实施整整十年,财政的盘子从4349亿元增长到21715亿元,增长了将近五倍。
       这些争议朱镕基心知肚明,在今年4月与清华师生谈话中,他对此做了回应:“去年全国财政收入83000亿,其中,地方直接收入4万亿,中央税收返还(给地方)33000亿,两者相加是73000亿,占了大部分啊。中央财政收入多少?是15900亿,占83000亿的20%左右吧。92、93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是28%、27%,现在20%都不到,怎么能说中央把税都收上去了,收得过多呢?”
       “(财政收入)总共8万亿,一来一回(地方)收回来7万3千亿,还少啊?还没钱?现在地方有的是钱。这房地产(问题)根子就是房改政策错误。这个不讲,你们看书。”朱镕基说的书,就是指9月8日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

         国企改革:不减人办不好国有企业

       “首钢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让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自主经营,让它有一个自负盈亏的机制,有一个风险机制,不是企业花国家的钱,而是企业花自己的钱,这样一个钱就可以顶两个钱用。”1992年朱镕基视察首钢时说。当时仍然是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并没有发芽成长,大多数企业负债累累,甚至资不抵债,陷入深深的困境。
       “要创造条件,使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能再由政府各部门用行政干预来代替企业作生产经营决策。”在当时的环境中,挣脱“父权”控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方向虽然明确,但落实起来却是不容易,很多企业在产权上打转,只在产权改革方面做文章。1996年,朱镕基在山东诸城考察时对当地的改革提出不同看法,说小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一卖就灵”、“一股就灵”。
       2年后的1998年,他对“卖企业”作批示:“抓大放小”,抓大是重点,放小也不只是拍卖、出售一种方式。出售中小企业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抓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

      再此之前的1997年,中央提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计划,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00年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当年9月,朱镕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称,这个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要真正搞好国有企业,让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最重要的,一是结构调整,不要再搞重复建设。二是没有资本金就不要上项目,三是减人,不减人办不好国有企业。”
       此后,“下岗”成为一件壮烈而心酸的事,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1998、1999、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在600万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朱镕基颇有怨气,认为他的改革牺牲了他们的利益。
      朱镕基自然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继续狠抓落实,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1999年,朱镕基在国务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说,这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三年脱困”计划如期完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在3年里实现扭亏为盈,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果没有这些国有企业交税的话,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不可能这么好,不可能每年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倍的增幅在增加。”2002年3月15日,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如是说。
       此后的国有企业,一路膨胀成为垄断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话题已很少被提起。人们不知道,国有企业是否还需要改革。

       住房改革:不可能全部实行商品化

       其时,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人口激增,而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住房建设发展极为缓慢,住房问题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房改势在必行。
       “住房商品化是住房改革的终极目标。”1994年8月4日朱镕基在《房改试点的政策》中提出了房改的方向。当时,城镇房屋为国家所有,商品化主要是把这些公屋卖给个人,为此,朱镕基指出,要提高房租,增加收入让老百姓买得起房,还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试点分期付款。
       随后房改进入技术操作阶段,到1997年,房改思路日渐成熟。在朱镕基看来,实行住房商品化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振兴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住房建设是振兴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方向,符合市场需求变化的方向。可以带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行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就业,另外,老百姓扩大消费,购买力有了出路。”
       1999年6月朱镕基再次重申住房改革的重要性。“现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能力很大,需求不足,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推动消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在《加快住房制度改革》讲话中对住房推动需求寄以厚望:“我始终认为对住房的需求还是最大的需求,也是最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朱镕基甚至预见到了住房经纪人这一行业的发展,可以容纳很多人就业。
       住房、医疗和教育如今成为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很多人归咎于19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医疗、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后十几年,“新医改”、“新教改”又做了大转弯,要回归“公益性”,近年,随着大体量的保障房建设、入市,房地产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其实,朱镕基早已重视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1994年的住房讲话中朱镕基提出:“即使以后,也不可能全部实行住房商品化。现在香港大量的劳动者、中小职员都住公屋,还得等分配便宜的公屋。”在那个时候,朱镕基已有建设保障房的想法,不过在那个时候是叫“安居工程”。
       “今后,要把国家‘安居工程’与利用公积金建房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朱镕基如是要求。

       机构改革:政府不管企业,人就能减下来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98年3月,刚刚上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出了那句很多年之后仍然被一再提起的名言。
      外电曾评价说,朱镕基勇闯两个雷区,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在1958年、1982年、1988年和1993年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但1998年的改革力度超过以往。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国务院将减员50%。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什么要把工业部门撤掉,改成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呢?事实已经证明,靠工业部门管企业的方法是管不好的。过去设置八个机械工业部,也难以把机械管好。”朱镕基说我们提出政府机构减员50%不是没有根据,政府不直接管企业了,管理机制、工作方法都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就可以减下来。
       在此之前的1997年12月底,朱镕基在一次讲话中说,他正在操作国务院机构改革,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坐着谈话使他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
      但朱镕基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知难而上,他在1998年全国人代会湖南代表团参加讨论时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1998年的改革之后,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减少50%。
       瘦身的同时是提高效率。“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首先是要廉洁,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别伸手,别贪污,要清清白白做人。其次是要勤政,不管能力和水平如何,都要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工作。第三是要务实,最后是要高效。”
       朱镕基直指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一件明明是非常正确的事情,一年半年也办不动,批示了十次之多也贯彻不了,我感到国务院的工作效率太差了。就这件事情你问哪一位领导都说正确,可就是不办。为什么?就是有些人凭自己的想法办事,管你是总理讲的还是副总理讲的,他都不当一回事。”
       与精简机构、人员相比,工作作风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0年他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工作方式。“具体地讲,就是精简会议,精简文件。现在我们的会议、文件还是太多。似乎不发文件,事情就办不成;其实,发了文件,很多仍然不能落实,等于没发。还不如多抓点实事,多下去了解一点民间的疾苦。”
       正如教改、医改等改革一样,就在朱镕基退休的2003年,政府机构再一次改革,精简、撤并仍然是主题。
       朱镕基任副总理、总理的十余年间,开启财税、金融、国有企业、政府机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多项国内改革,并历经艰辛加入世贸。这十余年间的改革更加坚定了中国的方向,很多改革惠及当下,很多改革也加以新内容,可确定的是,改革与转型轰然启动后即无法停止,回望过去,我们仍旧激动。(资料来源:人民出版社《朱镕基讲话实录》,新华社,《人民日报》)



作者: 佳吉祥    时间: 2013-7-10 08:43 PM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4:05 编辑

记住这位好总理!


作者: 显初    时间: 2013-7-16 01:49 PM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4:05 编辑

记住这位好总理![/quote]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