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司空见惯:烂尾新闻的副产品
[打印本页]
作者:
显初
时间:
2013-2-7 12:56 AM
标题:
司空见惯:烂尾新闻的副产品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6:28 编辑
司空见惯:烂尾新闻的副产品
听说过“烂尾楼”、“烂尾工程”之类的词儿,愣是没听过还有“烂尾新闻”一说,不能不佩服媒体人超强的创新能力!
啥叫“烂尾新闻”呢?《新京报》解释说:“媒体、公众纷纷关注于那些热点新闻、事件,特别是牵涉到官员违法、违纪的各类丑闻,并冀望依此推动法治的进步,实现对权力的规范、约束,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吊诡的是,许多新闻事件轰轰烈烈地产生,却最终悄无声息地没了下文……”新闻也有“烂尾”,稀奇!难怪媒体惊呼“吊诡”。
其实呀,媒体真的不该这么“没见识”。为毛呢?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的大国,神马事儿都是有传承的。就比如这“烂尾新闻”,唐代就曾有过,还因此催生出一个著名的成语呢。
新闻主角:一代诗豪刘禹锡
此君的生平,我想就不必再介绍了吧,小学生经常朗诵的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是刘禹锡的大作。刘为官数十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干的是监察御史和刺史的活儿。
监察御史
,大家都知道是古代的风纪官儿;然而刺史,就比较模糊。有说刺史就是太守,乃地方州府的行政一把手,对不对呢?对了一半。汉代的刺史,不具行政职能,单纯就是巡察地方;隋炀帝改刺史为太守,同时另设司隶台,掌风纪,官儿也叫刺史;唐代相反,太守又改成了刺史。实际上,无论在隋在唐,刺史的“刺”(检核问事)的职能始终被保留。
也就是说,唐代的刺史,是集行政、纪检、监察等职能于一身的。
唐德宗贞元九年,刘禹锡中了进士,荣入博学宏词科,不久即开始其监察御史生涯。王叔文搞改革,刘禹锡被重用,短暂离开过“纪检委”,王叔文倒台,他坐贬朗州刺史,回归老本行。其后分别出刺过播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一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年近古稀的刘禹锡,才加检校
礼部尚书,离开纪检岗位,旋即去世。
新闻事件:三官儿与一美女的腐败案中案
大和五年(831),经宰相裴度推荐,刘禹锡回京到教育部当了个司长(礼部郎中),挂集贤殿学士衔。不巧的是,也正是这一年,裴度罢相,刘没了靠山,被贬出刺苏州。
临行前,司空李绅仰慕其才名,特大摆筵席为其践行,不仅如此,李绅还让自家的宠姬出来唱歌侑酒。此歌姬身段妖娆,舞姿曼妙,一双知心体己传情目,一曲阳春白雪高雅曲,让在座的嘉宾无不颠倒。(注:唐时司空为“三公”之一,贵族才有的虚衔,地位崇高,不具体任事)
刘禹锡自然也心花怒放、情不自禁,脱口吟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
啥意思呢?用白话说就是:这位美女太风情万种啦,司空大人天天见,可能没觉得她的魅力,我老刘却被她迷倒了,肿么办肿么办!
李绅是个性情中人,听了刘禹锡的诗后,哈哈大笑,立即对刘禹锡说:没啥,她,归你了。
这事儿在唐代不算腐败,只能算佳话韵事(古代娱乐新闻的一种),若在今天,就难免性贿赂之嫌。
[size=+0]刘禹锡属于公然索贿,李绅作为有职无权的宗亲,送女人给刘,有无交际地方、积累名利资源的意图呢?赵炎以为不一定,但其作秀、制造新闻热点的意图,则是显而易见的。古代文人都有这嗜好。
通过各种“媒体”的炒作发酵,这则新闻迅捷传播开去。
好事传千里,自有妒花风。刘禹锡还未来得及携美人去苏州赴任,又爆出另一则新闻。原来,京师长安还住着另一位司空,叫李逢吉,他听说刘禹锡吟诗得妾,不由妒火中烧,派人去刘的住处蹲守,逮机会强行抢了这位美姬。
这让刘禹锡很是难堪也很无奈。告状吧,不行,人家是贵族,拉倒吧,又有点舍不得。于是,他想了个辙,故伎重施,连写几首诗赠给李逢吉,希望司空大人“见惯见惯”,把美女送还。但李逢吉是个见色忘义的主儿,根本不喜欢也看不懂他的诗,想还美人,门也没有。这真是成也司空,败也司空。
新闻烂尾:“司空见惯”变成语
刘禹锡在失望之余,跌跌撞撞的上路,大和六年(832)二月,到了苏州。主角都离开京城了,新闻还热点个啥?不“烂尾”也“烂尾”了。
试想一下,如果刘禹锡跟李逢吉争夺女人的新闻不“烂尾”,结果会怎样?
无非两种版本,一是“司空见惯”的新闻,继续热点着,二是“司空不见惯”的新闻在同时热点,并盖过了“司空见惯”的风头。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人们会很快淡忘曾经的佳话,而选择性记住李逢吉的恶行与刘禹锡的憋屈;那么,“司空不见惯”一词,将成为坊间热词而被流传下来。
然而由于李逢吉的仗势“封锁”(不接受刘禹锡的诗歌,不妥协放人,新闻也就继续不下去)和刘禹锡的离开,这则新闻随即“烂尾”,让“司空见惯”的佳话始终占据着“媒体”的头条。
一直到刘禹锡三年后离开苏州,该新闻还很有热度。“刘禹锡罢苏州。过杨州,帅杜鸿渐饮,大醉归,宿传舍。既醒,见二妓在侧,因问之,乃曰:‘郎中席上与司空诗,因遣某来。’问何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
杜鸿渐
是谁?中唐名相。刘禹锡路过扬州的时候,杜早已罢相,其时刚好任“河南淮西南东道”副元帅,治所就在扬州。而在这之前,杜是从成都回到京城,作短暂停留后来扬州的。
也就是说,“司空见惯”的新闻,很有可能早已传播至剑南一带,甚而至于全国各地。因此,当刘在席间吟此诗,杜立刻心领神会,送上美女也就自然了。
今天,“司空见惯”是个成语。大家在使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时候,不会不想到其背后的诗人率性与纯情佳话,但也不能忘记它曾经的“烂尾新闻副产品”的特性。
许多事情,譬如各种陋习、腐败、弄权、丑闻等等,在如今好像都司空见惯。赵炎以为,只有让这些“司空见惯”不再“司空见惯”,我们的社会才会纯正而富有生气,我们的党和政府才会廉正而得到人民的爱戴,我们的新闻才会有始有终而不至“烂尾”,我们的媒体才会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而不至发出“吊诡”之声。(赵炎)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