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麻将与民族性 [打印本页]

作者: 边防五师向中源    时间: 2013-1-7 11:23 AM
标题: 麻将与民族性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09 编辑


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我

(原文标题为《父亲雇“虚拟杀手”网游中追杀儿子》。)
小冯喜欢玩游戏,一直以来,也玩的不错,可最近,他发现自己竟成了“游戏菜鸟”,一进入游戏很快就被高手杀死,他怎么都想不通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才知道,竟是老爸“捣的鬼”。
打游戏遭高手“围剿”
小冯刚登上游戏界面,只见几个比自己高好多级的“高手”就围了上来,什么也没有表示,直接将他杀死,玩游戏好几年了,这事还是最近才遇上,跟游戏里的人询问了好半天,他才发现这些人竟是老爸雇来的,专门来对付自己。
小冯的父亲说:“我想着这样一来,他或许就会对游戏失去兴趣,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找工作上。”
听父亲这么说,小冯关了电脑,一直以来,简历倒是投了不少,面试的公司也去了好几家,之前也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上过三个月的班,但工作并不顺心,“那不是我想做的,对我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小冯认真地说。
至于窝在家里玩游戏,小冯表示,不是非玩不可,实在是没找上合适的工作,没事玩玩罢了。
儿子袒露心声让父亲放心
23岁的小冯从初中就开始接触网页小游戏,上了高中后,他开始和班里的同学一起玩网络游戏,对于游戏,小冯很有天赋,很快就成了朋友圈里的“游戏达人”。
但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游戏也是闲了玩,家人并没在意,最近,工作不如意,钻在家里玩游戏,不想老爸“想多了”,以为他沉溺游戏,竟雇人“对付”自己,让自己一下成了“游戏菜鸟”。

这个游戏的特征是:没有投入,没有产出,没有成功,没有失败,没有目标,没有归宿,没有英雄,没有奸雄,除了随机现象,什么都没有。
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熵增趋势的无情进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无可挽回地逝去。人的肉体变得丑陋,人的精神变得萎靡,所有曾经美好的关系都趋向于解体和消融。因为人按照本性是懒惰的,好逸恶劳的,除非有非做不可的理由,人自然地趋向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过了四十岁,人就连做爱都懒得再做。如果不吃饭不会饿死,人就连吃饭都能免了。林语堂有一次说:中国人跟美国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国人喜欢工作和竞争,中国人喜欢悠闲的生活。虽然林语堂不是社会学家,但是由于他在两个国家都生活过不短的时间,他对两国人的区别的这个感观倒可能是真切的。
中国古人足够聪明,发明了麻将,它既完全随机,又变幻无穷,就是一个大头傻子都可能碰上一手天胡地胡的好牌,就是一个智商180的机灵鬼也可能碰上一手十三不靠的烂牌,抓耳挠腮,无计可施。所以,麻将真是魅力无穷。就是玩不带钱的,仅仅看概率现象的鬼斧神工,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如果再带上赢钱输钱,就更加刺激。承受力差的,可以玩一毛两毛的;承受力好些的,可以玩四块八块的;根本不在乎钱的大富豪,还可以玩一万两万的。想行贿官员的,也很方便,只要该胡不胡,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受贿人把钱赢走。麻将的设计居然能精妙到只要是同一群人玩一次两次有输赢玩较长一段时间就没有输赢的程度。这是典型的概率现象:如果你把一枚硬币抛100次,每一面出现的概率趋向于50%,虽然第一个10次有可能是4比6甚至3比7。
到过成都的人,都会对那里人对麻将的迷恋留下深刻印象。大街小巷,到处支起牌桌;男女老少,全都如醉如痴。那是全中国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微景观。女人过了五十,男人过了六十,麻将就是他们全部的活计,是他们在吃饭睡觉之外全部的快乐所在。无论平常多么沉闷无趣的人,上了牌桌也会变得生龙活虎,趣味盎然,甚至幽默诙谐,妙语连珠。说麻将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娱乐方式,这个判断绝对不会错。
我有时觉得,麻将是中国人民族性的象征,因为这个游戏的特征是:没有投入,没有产出,没有成功,没有失败,没有目标,没有归宿,没有英雄,没有奸雄,除了随机现象,什么都没有。中国人不信上帝,不信鬼神,全部的心思集中在此生此世。生命本来就没有目的,没有意义,像麻将一样,完全是个随机现象。这一点让西方人接受下来简直就能要他们的命,伤心蚀骨,痛苦异常;而让中国人接纳这一点却容易许多,他们早就在玩麻将的过程中,对这一点心领神会,谙熟于胸。正因为如此,麻将成为中国人无目的人生的一个自然选择。这也解释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没有多少发明,多少创造,多少像样的美术音乐文学戏剧,大家的时间全都花在毫无产出的麻将上了,大家的聪明才智也都在这随机现象带来的快乐中消耗殆尽。
麻将所象征的民族性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像鸦片一样,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使我们不愿意去做任何事情,只是安于随机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使我们获得灵魂的平静,能够过一种悠闲的生活,能够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这个全人类和每一个单个个人都必须面临的痛苦事实,在随机现象带来的随机的快乐中走过无目的的漫漫人生长途,安然迎接无人可以逃脱的自身的死亡、解体和一切或曾有过的意义的消亡。
(此文首发于《东方女性》杂志)


作者: 南宁舰    时间: 2013-1-7 03:17 PM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5:10 编辑

拜读了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