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重走边关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倾城
时间:
2012-12-31 09:12 PM
标题:
重走边关路
作者:张小敏
我从南宁机场出来,就风尘仆仆直奔友谊关。友谊关看上去不算太雄伟,但却是名副其实的靖国边关。单从名字的变迁来看,从镇南关、睦南关,再到由陈毅元帅亲笔题名的友谊关,就凸显了国人祈望和平的愿望和真诚友善。现在这里天天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站在2001年中越两国重新确立的界碑前,不禁令人思绪万千。
友谊关边的金鸡岭,是天险要地,守住这里就意味着守住了国门的咽喉。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广西提督奉旨在这里修建了3座炮台,历时10年才完成,单单把大炮从山下拉到山顶就用了足足9个月。现在这门克虏伯大炮仍立在原处,遗憾的是,它只发了唯一的一炮,而且第一发炮弹就卡在了炮膛中,国耻不堪回首。
现在这里驻扎着一支英雄的连队,就是被中央军委授予的“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的边防某团八连。走进军营,走进连队,战士们虎虎生威、生龙活虎的训练场面一下子就把我拉回那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哪怕是一个稍息、立正,一个军礼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心潮澎湃!“扼天险镇雄关,百炼成钢卫河山;砺斗志守清贫,金鸡山巅铸军魂。”40多年来,这个连队一茬茬官兵,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的南疆,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血染的风采,忠实履行了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来到他们的荣誉室,会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年轻的指导员在给我们介绍情况时眼睛是那样的炯炯有神,语言是那样的刚劲有力,这个恰巧与我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年轻指挥官,是部队有文化有知识的新生代。我们是两个时代的兵,却有着血浓于水的战友情。
走进边关,满眼是绿:山是站起来的绿,原野是躺下的绿,河流是流淌的绿,军营是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走进连队,走进军营,除了整齐的营房,嘹亮的军号声,在许多连队还能看到那路两旁的一抹红。在广州这种叫圣诞花的灌木,在这里长得高大壮实,每年12月开花,而这正是老兵退伍的时候,所以他们又深情地称它为“老兵红”。在观看完特种兵演练的擒拿格斗后,我们答应把照片做成光盘送给他们。这些可爱的年轻战友在感谢的同时又不忘叮嘱一句:“阿姨,我们许多老兵12月份就要走了,能赶上吗?”“能赶上,一定能赶上。”我连忙回答。是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不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吗?
我们这次从广西的东面出发,先后经过友谊关口岸、埔寨口岸、水口口岸,一路向西,来到了对我来说挥之不去,有着深深情结的靖西。车进入靖西境内,往事历历在目。忘不了,那炮火连天的日日夜夜,我们住猫耳洞、睡帐篷,抢救伤员,为战友送医送药,做好后勤保障。我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更见证了战友们的英勇顽强。
一个飘雨的下午,我们来到烈士陵园瞻仰。这里长眠着与我们共同战斗过的1116名烈士,其中授予英雄称号的6名,一等功臣40名,二等功臣178名,三等功臣539名。我们虽然素不相识,却曾经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卫士。烈士陵园在当地政府的悉心维护下,比我数年前来瞻仰时改善了许多,墓碑由水泥混凝土改造成红色花岗岩方碑,4个墓区中间,有高大的青松翠柏环绕。看到这些,我的眼睛湿润了,脑子里又回想起30多年前部队要撤回驻地,军首长领着我们全军指战员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告别的情景。那一刻山也动容,水也动容,空气里弥漫着悲壮的气氛。我们鸣枪洒泪告别战友,那气吞山河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重走边关路,看看这些为共和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献出青春和生命的战友们,你会感到对心灵是一种净化和提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撑的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