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同为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新生国度,同为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第三世界大国,中国和印度,仅仅经历了不长时间的友好交往,便走向了反目。印度树立了一贯以公正的原则处理国际纠纷的形象,但临到自己头上,原则最终还是不敌领土利益的直接诱惑。
1962年,面对印度越过“麦克马洪线”后仍然咄咄逼人的进犯,人民解放军的百战之师以惊人的战力给了这个邻
| 居一个教训。然而在对方尚未组织起有效防御与反击,国际上的外援尚未有反应之时,我军却突然撤退了。这里固然有着客观上不得不退的原因,以及借此向对方表现足够的善意,但不管怎么说,此次行动终究未能解决边界纠纷。 |

作为殖民者留下来的“遗产”,麦克马洪线成为本应交好的中印两国关系中的定时炸弹。“不可让步”的领土、主权,再加上一个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纠纷的解决变得异常棘手。

“麦克马洪线” | 1、东段:麦克马洪线——殖民主义者遗留的“炸弹”诚如一位近现代中印关系史研究者所说,“西姆拉会议本身就是一篇故事,其中外交手腕、强权政治和间谍活动都有过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的表演”。由于英方代表麦克马洪(A. H. McMahon)在会议期间蒙骗欺诈,在公开的三方会议之外又搞了一个非法的英藏双方关于藏印段边界的秘密谈判,使西姆拉会议和英藏双方谈判蒙上层层诡谲难测的迷雾,许多疑团至今未得到澄清。。…[详细]
|

阿克赛钦地区 | 2、西段:阿克赛钦——拥有海拔最高公路这里有从新疆叶城到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新藏公路,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1455公里的道路,有1000多公里修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正是这条公路,使阿克赛钦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西藏阿里地区所需的很多物资是从这条1957年建成通车的公路运输进去的。尽管西段边境地区有很多不毛之地,我国还是基本控制了阿克赛钦地区。 …[详细]
|

毛泽东决策对印用兵 | 3、印方得寸进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毛泽东决策出兵而且在中印边界东段,印度的要求甚至超出了“麦克马洪线”,在东段的西段他认为“麦克马洪线”没有完全按照分水岭的原则,还应该再往北推一点,本身“麦克马洪线”就是违法的,他背着中国政府同西藏地方当局换文私自签订的这么条线,边界线不经过中央政府承认那是无效的,他是偷偷摸摸背着中央政府,当时还是北洋军阀政府签的一条线,这本身就是违法的,你越过了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不进行强烈的反应。 …[详细]
|

与“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同时,集结好的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在中印边境的征程。面对着额定兵员往往不满,“胡子兵”与“娃娃兵”编在一起的印度军队,与美军较量过的我军将士以不大的代价赢得了对印反击战。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以两千余伤亡的代价,击毙印军数千,俘获数千。

克节朗之战示意图 | 1、克节朗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克节朗地区的反击作战,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攻坚战。对入侵印军的据点,都是逐堡攻克,逐点攻歼的,每攻歼一个印军据点,均需攻克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地堡。西藏边防部队高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全歼印军第七旅,取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战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同时也鼓舞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士气和斗志,为下一步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详细]
|

我军运输部队 | 2、越过“麦克马洪线”,占领达旺达尔维经过两昼夜的艰苦跋涉,终于在22日上午踏上哈东拉至龙布的小路,正当他自鸣得意,“陶醉于自己判定方向路线的高超技术”,确认已逃出中国边防部队的合围圈时,却“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达尔维被俘后叹服地说:“你们在24小时内消灭了一个旅,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详细]
|

缴获的印军装备 | 3、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作战此时,随营行动的政治处保卫股长贾福宽,将前一天俘虏的印军两名少尉军官带来喊话招降。印军营长见突围无望便首先来降,继而又令其派人以其名义进行招降,使被围的印军陆续放下了武器。此战斗,共歼灭印军241人(毙少校以下35人,俘88人,中校营长以下118人投降),缴获枪210余支(挺)、火箭筒2具、各种子弹1.4万余发、手榴弹84枚、步谈机3部,第二营等参战人员仅伤3名。…[详细]
|

被俘的印军官兵 | 4、瓦弄之战:印军彻底崩溃,主将逃跑由于饥寒,全连129人,90%以上人员拉肚子和嘴唇干裂流血。尽管艰苦,干部战士却斗志旺盛。一首快板诗充分反映了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瓦弄反击战,日夜翻大山。上山爬着走,浑身冒白汗。下山滑着行,两腿打颤颤。夜来围松火,个个笑声欢。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挖来鱼腥草,当菜又当饭。白雪拌糌粑,胜过大会餐。官兵团结紧,困难只等闲。当个解放军,是个党团员。消灭侵略者,责任重如山。再苦也不苦,再难也不难。” …[详细]
|

崎岖的山路 | 5、西段作战:海拔五千米之上的较量印军对东路进攻分队进行拦阻射击,突击分队采取分组跃进。东面进攻分队进到冲击出发位置后,略作整顿,即组织火力掩护。16时10分,发起攻击。工兵连第二排第五班班长谭树恒率战士罗德清,以勇猛突然的动作首先冲入印军阵地。他们互相掩护,用爆破筒、手榴弹连续炸掉3个地堡后,谭树恒负伤,罗德清牺牲,其他同志随之冲入阵地与印军激战。全班炸掉地堡5座。 …[详细]
|
| 张国华:震惊印度朝野的中国战神张国华作为一位沙场悍将,又长年驻守西藏,此时内地的现实是国库空空,张将军只是从文件里知道个大概,作为一个戍边“节度使”,他事实上置身于最复杂和棘手的政治之外。而这时刚刚从“七千人会议”后缓过气来的稳健派并不想再惹太多的麻烦,与邻国开战毕竟不是一碟小菜,小打一下,见好就收,当 为上上之策。但张国华并不这样想,他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打就要把印军的王牌第七旅连锅端! …[详细] | 中国“五六式”步兵武器首次亮相大显威风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取得了“五六式”的实战经验,也对这一系列装备充满了自信心。不过这次作战对武器的成功使用.也有其特定环境的局限。苏军四十年代装备C一41半自动步枪后不久.即感不适应现代战争中步兵武器高射速的趋势而撤装。中国军队通过中印边境作战却感到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精度好,适于远距瞄准射击,又节省弹药,其后十几年间在步兵部队中一直让正副班长配冲锋枪(自动步枪),普通战士配半自动步枪 …[详细] |

“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英国学者马克斯韦尔无法理解中国一方的善意举动。

战俘与我军管理人员联欢 | 1、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全线主动停火后撤中国边防部队在停火和实施后撤中,除积极救治印军伤病员,认真清理和清点缴获印军的武器装备、物资,还认真地检查了群众纪律,帮助当地各族群众修桥、铺路,挖渠、割稻、打场,背水和担柴,并把自己的粮食和食盐留给群众。部队的模范行动,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当中国边防部队某部离开德让宗时,穿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和门巴族男女老幼,纷纷走上街头向部队敬酒饯行,跳舞唱歌,祝福官兵一路平安。 …[详细]
|

我军凯旋而归 | 2、徐焰少将:中国撤军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个战场条件那么恶劣,只有那么两条与内地连接的公路,到了夏天泥石流,冬天大雪封山,运输都很困难,在那个地方长时间打下去,后勤供应不可能解决,你靠藏族民工,几个月囤积一点物资,那很快打完了。当时中国的军事能力和后勤供应能力没有可能把军事胜利变为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军事控制,撤军从后勤保障和军事态势那是必然的。”…[详细]
|

中印边防官兵隔着铁丝网执勤 | 3、撤军换来数十年边境和平自1962年边境战争后,印度把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靠近中国的北部和东部边境。中国的边界同样也有重兵把守。印度的一家报纸评论说,在如此漫长、未定的边界,几乎天天面对面的两国几十万军队近几年却没开过一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透露,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多年来不仅没听到枪声,而且两国边防部队每逢对方过节期间,都相互祝贺,交换礼品。 …[详细]
|

中印战争在我军历史上,并不是一次很大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印度,很长时间内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然而这些年也逐渐淡忘了,鹰派的官员不再坚持敌视中国。边界问题始终应该在谈判桌上能够解决,目前两国首脑间对此已经有了明晰的框架。

印度军方对青少年展开军事训练 | 1、印度人怎么看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