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谣言:《晚年周恩来》一书揪住“伍豪事件”不放,指证毛泽东“老到权谋”。书中对“伍豪事件”的叙述过程,大体上是客观的,问题出在作者的旁白上,这些旁白想说明毛泽东是一个“深谙统御之术”、一贯耍权谋的人。比如书中的旁白称:毛泽东此刻无意整周恩来,但也不想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控制他的机会。对周在“文革”中的暧昧态度,毛虽说不高兴,但需要依靠他应付乱局,所以一直采取某种容忍的态度。毛对“伍豪事件”故意不表态,使其“从此成为周氏晚年的一大心病,余生一直笼罩在这一阴影之下,挥之不去,是他对自己身后最不放心的两件事之一”。这一大番话,没有注明依据,是作者的主观推断。(出自高文谦《晚年周恩来》)
事实:书中谈到的发生在1967年的“伍豪事件”,事实本来很清楚,是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思潮中有人故意制造事端,企图诬指周恩来为“叛徒”。面对“伍豪事件”,周恩来力陈事实真相,并整理上送毛泽东。经毛泽东严词批驳,这股反周动作被制止。在这个事件中,周氏每每渡过难关、险关,也和毛泽东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发动“文革”,推动“文革”,维系“文革”,毛泽东离不开周恩来。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真实。
实际上,关于“伍豪事件”,毛泽东先后做过两次批示。1967年5月,毛泽东对周恩来报送的材料批示:“送林彪同志阅后,交文革小组各同志阅,存。”毛特意在“存”下划了两道粗杠。这个“存”字,在当时的含义很清楚,就是不声张、不扩散、不追查的意思。这和社会上的纠周批周之风是个鲜明的对照。至于把周恩来送的材料批给林彪和中央文革的成员看,这正好是送阅造反派找到的“伍豪事件”材料的阅看范围,带有澄清的意味。这怎么也说不上毛泽东是一种“故意不明确表态”。1968年1月16日,毛泽东又作了第二次批示:“此事早已弄清,是国民党造谣污蔑。”把这两次批示联系起来看,毛泽东的态度是明确的,对周恩来是信任的。第二个批示,早已公布于众,《晚年周恩来》却有目的的故意不去提及。
[attach]22155[/attach]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