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哪一位开国大将之子曾经参加对越作战并负伤?
[打印本页]
作者:
显初
时间:
2014-4-26 10:58 PM
标题:
哪一位开国大将之子曾经参加对越作战并负伤?
本文摘自《老同志之友》2011年第02期 作者:董振霞 原题为:《许光达之子——许延滨:“父亲用‘冷漠’温暖我”》
许延滨:193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许光达大将之子。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顾问。
许延滨是许光达大将唯一的儿子。三年前,许延滨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父子俩都先后在装甲兵学院担任要职,都喜欢科研,其军事著述都让人瞩目。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许延滨,身兼少将和博士生导师双职,是一个闲不住的人。2006年,他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顾问。
在许延滨眼中,父亲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自请降衔,低调处事
许延滨最难忘的,是父亲许光达那段广为传颂的“让衔”佳话。
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许光达从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上调至北京,受命组建装甲兵部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在黄埔军校学的是炮兵专业,在苏联留学时也主攻炮兵和坦克兵专业,是非常难得的人选。
1955年,许延滨只有16岁,正在北京101中学读书。他记得,当父亲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不但不兴奋,反而变得十分焦急。“父亲立即跑到贺龙家里,当面提出降衔要求,但遭到了贺龙的拒绝。”看着降衔要求没有得到老上级的支持,父亲又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一份“降衔申请”。
“其实父亲提出降衔,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总是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且极为谦虚。”许延滨至今还记得父亲那封信的内容:“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愧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许光达,1955年9月10日。”
接到这封特殊的申请后,毛泽东感慨万千,他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最后,他的降衔请求并没有被批准,许光达为此内心很不安,要求行政降一级。就这样,在我国的十位大将中,其他9位都是行政4级,唯独许光达是行政5级。
当了司令,饿死弟弟
许光达坚持原则的秉性,不仅贯穿在他的整个革命生涯中,而且对其子许延滨的人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0年由于多种原因,粮食减产,全国城乡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之中。“当时,军队的条件稍好一些,所以装甲兵机关好多干部的亲属从四面八方拥进北京,在机关大院长吃长住。为此,父亲主持召开装甲兵司令部党委会议,作出一项决议:困难期间,司令部机关的干部要动员亲属不要来北京;已经来的,要动员其尽快回去;凡是来探亲的,只允许住3天,就动员他们返回原籍。”
没想到这个决议刚颁布没几天,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也来到了北京,他们也是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来投靠许光达的。一石激起千重浪,整个装甲兵机关大院的军官和家属们,瞪大了眼睛,注视着许光达……
当天,由许光达妻子邹靖华向许光达的两兄弟提出了让他们回去的事。许德富火了,对许光达说:“这个地方,顶数你官大,你不发话,谁敢要我走?”他赌气地走了出去。随后,两兄弟悄悄进了厨房,把厨柜一一打开查看了一番,看到家里确实没有多少东西吃,就问厨师:“他们平时就吃这些东西吗?”
“实话跟你们说吧,首长家里也吃上了小球藻。”厨师指着门口一只大水缸里养的绿乎乎的东西,“这就是家里养的小球藻。”
许德富、许德强看着缸里的小球藻,非常惊讶,将军家里也吃上了代食品,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两兄弟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仅在北京住了两天,就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没想到,两天后的一个晚上,保卫部门告诉许光达,河南安阳市公安局打来电话,说他的六弟许德强在安阳车站病倒了,病情严重。“赶快把他接回来,”许光达听罢非常着急。
许德强刚刚抵达北京车站,一下车就晕倒了。许光达夫妇当即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夜,许德强就去世了。许光达站在六弟的病床前,一夜未眠。医院尸检后才发现,他其实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胃完全萎缩了——是饿死的。
“当了司令,却饿死了弟弟”,当地的乡亲们不解地说。“其实我知道,父亲把心里更多的爱给了大家,却从不把私情留给自己。”许延滨为父亲辩护道。
对待孩子,从不娇纵
邹靖华的父亲邹希鲁曾是毛泽东的老师,也是许光达的老师。邹靖华8岁时,两家就认了娃娃亲。在她16岁时,邹许两家为二人成了婚。新婚才10天,许光达就匆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邹靖华。而这一别,竟是10年。曾有消息传许光达在战场牺牲,邹靖华悲痛得一度想**……
许光达对孩子要求严格,从不娇纵。许延滨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中学,都被父亲“教导”说:填登记表时不准写爸爸的名字和职务,只写妈妈邹靖华的名字。一次,由于许延滨学习成绩好,学校要推荐他到国外学习,征求许光达的意见,没想到被一口回绝。许光达的理由是: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优先出国。
这件事让许延滨难过了好长时间,他十分委屈:“我上学你不让填你的名字,这可是我凭自己实力争取来的机会,却被你回绝了。”但他终于理解并感谢父亲,因为父亲是不希望后人成为只靠父辈荫封获取荣耀的寄生者。
背负着父亲的希望,1975年,许延滨参加了核试验,作为装甲兵部队指挥员,他率先乘战车进入**中心,1978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光荣负伤;1983年至1988年,任陆军坦克二师师长期间,他获得了我军多项科研成果;后来,他也成为将军,在军事科学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许延滨延续了父亲的军事生命。他后来悟出,父亲之所以对待家人“冷漠”,是因为“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军队,作为一个将军才会真正无私。父亲用‘冷漠’给我指引了方向,温暖着我。”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