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关爱老兵,爱心如何能持续?
[打印本页]
作者:
绿军装的梦
时间:
2013-12-19 01:20 PM
标题:
关爱老兵,爱心如何能持续?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4:58 编辑
关爱老兵,爱心如何能持续?
曾有一些大学生,被热播的电视剧所感召,想加入志愿者团队。但跟着跑了一次之后,发现实在不是想象中那么浪漫的事。
[attach]18086[/attach]
93岁的老兵甘君迪送别前来看望他的志愿者。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雷涛)2月22日报道
近日,歌手韩红抵达成都,看望居住在四川的抗战老兵。据媒体报道,韩红在此次四川行中兑现了之前的承诺,将今年一月北京演唱会的票房收入用于捐助孤寡无依的老兵。除此之外,韩红一行还请来了空军总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专程为老兵检查身体。
与以往低调和沉寂的关爱老兵活动不同的是,韩红之行吸引了不少媒体关注,她本人也成为了被报道的焦点。
明星效应能更好地助推公益。不过,关爱老兵事业在更多时候还是得依靠那些不被关注的志愿者们,这份事业的困境与艰难,也体现在了那些日常而平庸的工作中。
王真是关爱老兵网的志愿者,她和同事们在韩红之前即抵达成都,他们的任务,是将深圳网友和陈坤、韩红等名人捐赠的物资先行送到成都的老兵手里。志愿者王真、马姐、何军、周寅辗转郫县、都江堰,整整花了两天,才把物品全部送到。
孤独的老兵
因为历史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老兵都能老有所依。他们在抗战中曾经挺拔的背影,现在已经渐渐佝偻。“他们有的人甚至不敢承认当年抗战的事情。”马姐回忆,“有些人在特殊年代被整怕了。”
“其实,这些老兵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认可和关爱。”马姐说,他们只是希望有人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群老兵,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为国家民族浴血抗战。荣誉之于老兵就像鸟儿的羽毛。
86岁的老兵苗启仲的话印证了这个说法,“你们经常来看看我们就可以了,不用带这么多东西,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物质上的东西也带不进棺材,希望能活着看到我们被国家承认。”
目前看来,老兵能获得的荣誉“认证”,更多的来自民间。即便是志愿者赠送的抗战的挂历,或者民间NGO组织的勋章,老兵们也会珍而重之地贴身收藏。甚至有老兵在志愿者来过后,自制牌匾挂在家门口,感谢志愿者的关怀。
85岁的老兵官焕,大小便失禁,被子女送到了安靖镇的一个养老院。志愿者们把军大衣,药品等东西交给他时,他正躺在幽暗、冷清的屋子里面。
[attach]18087[/attach]
被子女送到安靖镇养老院的老兵官焕,终日卧床。
官焕患有脑梗阻,面对造访的志愿者,他甚至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老人颤颤巍巍地接过志愿者送给他的挂历,这本名叫“国家记忆”的挂历上都是一些抗战的老照片,记录了他年轻的那段峥嵘岁月,“老人家,您是民族英雄,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不会忘记。”就为了这句话,躺在床上的官焕老泪横流,但他却无法自己擦去脸上的泪水。
老兵甘君迪,志愿者去看他时,他正坐在屋檐下破旧的椅子上。当志愿者们离去时,老人不断地说着感谢。
甘君迪说自己风烛残年,无以为报,只有以军礼相赠。94岁的老人在晨光中,身体挺得笔直,向志愿者们行了一个军礼,过了很久,那只行礼的手才放下。
孤独的志愿者
在这次送给老兵的物资中,有孙冕、陈坤、韩红等名人明星捐赠给老兵的军大衣。这些军大衣从杭州发往全国各地,光是运费就已经上万。
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折,而不直接打款给各地的志愿者,让他们自行在当地购买呢?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有监督机制,有财务公开。有志愿者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有时候,这种不信任会寒了基层志愿者的心。”马姐说。
眉山的志愿者曾为当地的一个老兵郭万晓接通水电,整修房屋。整个工程花了4700元。有人在网上发帖质疑这个工程有猫腻。“这种质疑,可以先私下求证,情况都不晓得,就在网上公开发帖,对志愿者的伤害太大。”马姐说,“本来志愿者都是凭着一股信念,自己掏腰包在做这个事情。没有这股信念,无法坚持下来。”
马姐说,曾有一些大学生,被热播的电视剧所感召,对电视剧中塑造老兵们的伟岸群像无限崇拜,想加入志愿者团队。但跟着跑了一次之后,发现这实在不是一件想象中那么浪漫的事情,“那些影视剧中的高大挺拔的英雄到了现实中都变成糟老头子了。”那些崇拜立即幻灭,不会再来第二次。还有一些志愿者因为费用开销等问题而无法长期坚持。
不过,志愿者们的抱怨在公益界本身也存在着争议。知名公益人士肉唐僧在批评邓飞和他的免费午餐时就认为,运营成本就不应该从捐赠的款项中出,类似公益项目本身不应该去经手钱,左手花钱右手用钱,长此以往肯定要出问题。
还有人认为,公益机构本身更该做的是输出一套成熟的制度以及募款,将花钱的权力交出去,把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分隔开,自己去做监督与随访。
但目前看来,各类关爱老兵的机构没有向这样的方向发展。有什么样的模式能够解决外界的不信任,志愿者们至今还没找到答案。
谁为爱心成本买单?
能坚持下来的志愿者很少,马姐说,做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没有成就感,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救赎,救赎那段本该被记住却被遗忘的历史,“做得越久,越感觉沉重。”
这种沉重即有心理上的,还有现实中的,比如志愿活动给家人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
志愿者们需要关爱,这是王真的感受。
[attach]18088[/attach]
拯救国家记忆,谁来埋单?
王真曾见过一个志愿者,本身就有残疾,收入也不高,还要为倒贴钱为关爱老兵的活动而四处奔走。“很多志愿者其实挺苦的。”
马姐说,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在四川地区有10来个。截止目前,他们要服务四川地区的163个老兵。以马姐自己为例,每年为了寻找散落在各地的老兵,将民间的关爱送到他们手中,仅油费一项,就要过万,“我可以自己承担这笔费用,但是其他志愿者呢?”
而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支撑这些志愿者长期地将志愿行为继续下去,“人们会为老兵们捐款,但你要是说,报销志愿者运送这些物资的成本,也许就没人捐了。”
这种情况,使得志愿者的队伍一直无法发展壮大。“去的车费,住宿费,这些都要花钱,一次可以,两次可以,我总不能次次都让志愿者自己掏腰包吧?”马姐说。
但反对者认为,既然是志愿行动,除非捐赠人同意,否则志愿行动产生的费用就该自己负担。更有人认为,如果自身经济条件都不行,就不应该参加那些花费较大的志愿活动。
关爱老兵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费用。
有一次,为了寻访都江堰金陵村12组的老兵刘佐缘,志愿者江蓉下了夜班后,没有休息,直接从金沙车站坐车到都江堰,再转车到天马镇,几经辗转找到了这位老兵。“后来想起来,万一志愿者要是出了事怎么办?谁来负责?”马姐说。
作者:
高炮一师
时间:
2013-12-19 01:32 PM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4:58 编辑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