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苑

标题: 中国城市新分级:成都杭州等居一线 玉溪等居五线 [打印本页]

作者: 日出东山    时间: 2013-12-19 01:06 PM
标题: 中国城市新分级:成都杭州等居一线 玉溪等居五线
本帖最后由 罗俊华1 于 2016-6-27 14:58 编辑

中国城市新分级:成都杭州等居一线 玉溪等居五线2013年12月16日 17:35
2011年3月,瑞士人狄可为来到中国,上任雀巢大中华区总裁,肩负起为这家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的任务。他陆陆续续在中国待过十多年,以他对中国的了解,履新之初他就知道,在中国他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瑞士只有700万人口,仅有北京的1/3,如果中国的人均销售额能达到瑞士的数值,那么中国市场的收益不言而喻。”在谈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时,他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而他也曾经担任过雀巢瑞士总裁。
事实上,几乎每个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时都会惊讶于中国的城市数量之多以及人口规模之庞大。对他们的国家来说,可能超过百万人口已经是大都市,而在中国,能称得上“大都市”的城市的人口数似乎都要再加个零,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就超过100个。如果拿具体城市来对比的话,法国首都巴黎有220多万市区人口,而这一人口规模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地级市江苏无锡或者湖北襄樊;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有300多万市区人口,大约相当于中国中等人口规模的省会城市济南或者哈尔滨。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是吸引大公司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对它们来说,这些人口既意味着这里有数量无可比拟的消费者,也意味着这里有数量庞大的人才和劳动力。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报告,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可以到达近7亿人。
但是当大公司想要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寻找更多的参考指标时却发现,它们难以找到一个针对数量如此之多的中国城市的现代意义上的分级和分类。在中国,当人们要定位一个城市或者划分城市等级时,首先考虑的会是它的行政级别,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中国城市的形成原因有关。台湾经济史学家赵冈研究认为,中国的城市的形成更多是基于行政驻地和军事驻点,政治和军事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国着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就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正在冲破行政级别的枷锁,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由商业驱动的都市。这种突破意味着,依据工商业繁荣程度对城市进行分级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
这是《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决定从公司和公司人角度对中国除传统一线城市之外的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00个百强县共400个城市进行详尽调查的原因。
从3月份开始,《第一财经周刊》从《财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中抽取了285家大公司进行了走访调查,考察了它们在中国的区域布局和未来的战略重点区域,以及它们对中国城市未来成长性的认识;
公司人方面,《第一财经周刊》则调查了来自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城市的1000多名年轻公司人,考察他们在现工作地之外乐意去工作和落户的其它城市,我们认为,他们的意愿能够反映出这些城市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我们还搜集整理了400个城市的2012年GDP规模、2012年居民人均收入、《财富》500强企业落户的数量、211高校数量、国际航线的数量、外国使领馆的数量、机场吞吐量等,我们认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教育资源和经济活跃程度。
在这些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对400个城市进行了一线品牌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财富》全球500强进入数量、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排名、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共10项指标的单项排名。
其中,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是依据将具体某个城市列为重点战略城市的大公司数量进行排名;
一线品牌进入数量的排名只计算进入的品牌数量,不计算单个品牌的店铺数;
一线品牌进入密度是先将每个品牌在一个城市的店面数除以这个品牌在全国总店面数,然后再将140个品牌数据相加,得到一个城市的品牌密集度值,再按照此数据进行排序。
基于这个排名,我们对400个城市进行了全新的分级。
四线城市为浙江台州、衢州、江苏太仓、河北张家口、广东湛江等76个城市,这些城市以中部地区的地级市为主,也包括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往往依托于本地的中小企业或者资源性企业,居民的消费能力处于增长过程中,在大公司和大品牌的战略中,它们往往要依托于区域重点城市的辐射,但是它们本身对中国本土的中等规模的企业和二线品牌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线城市为云南玉溪、安徽铜陵、安徽宿州、山东菏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200个城市,他们多数都是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经济基础较差,交通不够便利,成规模的企业数量有限,辖区内农业人口仍占大多数,各自正在探求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这种城市分级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行政级别的划分,比如广东省中山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只是一个县级市,处于最底端,但是在我们的划分中,中山市则属于二线城市。
而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这种分级方式也摈弃了以GDP论英雄的单一指标分级,而是综合了人均收入、教育资源、大公司和大品牌的选择等多项更具现代商业意义的指标。比如仅就GDP规模而言,河南郑州在山东济南之上,但是在我们的排名中,济南要高于郑州。
大公司投资于某个城市,以及公司人选择把自己的未来投资到某个地方,都是建立在对未来的信心之上,我们认为,这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种未来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在。而外国领事馆数量、国际航线开通数量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信心。
成都的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就跟这种信心有关。在我们调查的大公司战略重点城市中,成都在“新一线”城市中高居榜首,而在吸引到的《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数量中,成都也以248家位居第一。在公司人的意向工作城市中,成都也跻身前三甲,而且成都70条国际航线数量和10个外国领事馆数量在“新一线”城市中也都高居第一。
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带来的外商投资增速放缓,在未来几年,民营企业之于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性必将进一步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统一线城市还是新兴城市,年轻人选择在哪些城市创业以及他们所选择的创业门类将会对这些城市未来的竞争力起到更具决定性的作用。
不可否认,与成都、武汉、沈阳等“新一线”城市相比,北京、上海等传统一线城市仍然是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着最丰富的教育资源,聚集着最大规模的优秀人才,这里的信息交流更密集,投融资更加活跃,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创业者追求成功的**也更加强烈。


对于新兴城市来说,如果说吸引大企业入驻更多是依赖本地的人力、土地等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那么创业的活跃和民营经济的繁荣则更多地依赖于人才的聚集、投融资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城市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两相比较,前者更多属于城市硬件、先天优势,后者则更多地依赖于城市软环境的建设,而后者更有利于一座城市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整体而言,我们希望这个新的城市分级能够帮助公司和公司人发现那些之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城市,发现人才和资本正在往哪里聚集,发现不同城市的信息容纳能力,当然也发现不同城市不同的物资集散功能,从而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仍将致力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报道商业意义上的中国“新一线”城市,以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把握中国商业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欢迎光临 老兵苑 (http://bbs.laobingyu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